圖:孫澤洲說,中國火星探測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大公報記者劉凝哲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從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發射「火星1960A」探測器至今,人類共組織實施了43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或部分成功22次,成功率僅過半。而且,受天體運行規律約束,每隔26個月,地球才會迎來一次火星探測的有利發射時機,這意味從現在起到2020年前後僅有3次發射機會。
火星探測究竟有多難?「火星距離地球最近也有5500萬公里,是地球和月球間距離的140多倍。」中國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表示,這樣遠的距離,對於探測器奔向火星時的準確入軌問題,以及對探測器的控制和測控都是難點。
同樣強度的信號,從火星發射到地球接收,比從月球發過來接收要弱一百萬倍。不僅是衰減,更大問題是信號延遲。
火星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說,如果從地球發出指令,讓火星上的探測器做一個動作,指令將在23分鐘後才能到達,而探測器的執行反饋給地球又需要23分鐘。相當於在40多分鐘後,火星上的探測器才能接受到地球上的指令。
不僅是工程技術上的難度,火星還有無法想像的環境。無論是火星上微薄的大氣,還是不時侵襲的沙塵暴,火星上極為多樣的氣候、環境都將給探測帶來未知挑戰。這些未知數,正是科學探索的魅力所在。「對於全世界的科學家來說,探索火星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是一個未知大於已知的神秘星球,而要揭開這些秘密,只能依靠科學的思維和手段。」張榮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