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青四川行學會珍惜感恩

時間:2016-07-25 03:16:26來源:大公網

  圖:星級義工參觀都江堰水利工程  大公報記者向芸攝

  為期九天的2016「未來之星.星級義工—『我要照顧大熊貓』—四川都江堰熊貓基地義工體驗計劃」日前在四川圓滿結束。近30名來自香港的大學生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當「星級義工」,參觀汶川大地震遺址和三星堆博物館、都江堰水利工程、武侯祠、四川省博物館、杜甫草堂等歷史文化遺跡,收穫頗豐。

  大公報記者 黃冬、向芸

  擔任熊貓義工、學習大熊貓保育知識、融入大熊貓保護工作,對參與這次活動的同學們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內容之一。

  在為期四天的義工體驗中,同學們跟隨飼養員打掃熊貓圈舍、製作大熊貓窩窩頭、親手飼餵熊貓;在都江堰基地參觀大熊貓救援展示廳、觀看大熊貓紀錄片、聽大熊貓科普講座、品嘗大熊貓生態茶;並前往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體驗大熊貓自然棲息地環境、了解野生大熊貓生活情況。

  為熊貓工作 經驗難能可貴

  「雖然我們要清理大熊貓的便便和打掃熊貓的居住地方,但我們不會覺得髒,還為此而感到自豪,因為沒有多少人可以像我們一樣有機會為熊貓工作。」香港公開大學的葉家豐說,同時,為熊貓準備食物和餵熊貓食東西的經驗都是難能可貴的。「而且基地非常講究環保,會把熊貓的糞便與垃圾分開,並把熊貓的糞便用來種茶葉,整個生態環境是循環的。」

  「我們第一次做熊貓的窩窩頭,基地輔導老師說今天做的分量夠熊貓們吃好幾天,希望它們也能吃出『香港的味道』。」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徐嘉豪笑稱,「近距離去照顧熊貓,讓我明白怎樣跟動物相處,會跟朋友分享這段難得的經歷。」

  深刻思考大熊貓保育

  隨着對大熊貓及環境保育、自然與社會平衡發展等多方面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同學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香港城市大學的陸善琳與同組青年交流後發現,這次義工體驗給了大家很多啟發,「如我們明白到保育大熊貓對維繫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有飼養員和負責繁殖、野外營救、科研等不同的工作隊伍,為大熊貓保育分工合作。更讓我們佩服的是,基地把保育工作、旅遊跟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很多從世界各地前來的志願者,都能夠親身參與大熊貓保育工作。」

  陸善琳說,組員們在與飼養員老師的互動中,也加深了對中國保育熊貓工作的認識。「從前,我們以為內地沒有優良的救援計劃拯救大熊貓,增加大熊貓的繁殖率,更認為熊貓被動物園圈養失去應有的動物自由。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周老師給我們分析了現在的生態環境是造成熊貓減少的原因,也解釋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三個基地如何拯救受傷的熊貓,並對大熊貓給與適當的訓練。」

  來自珠海學院的李宇岳亦表示,這次四川行是一個非常珍貴的體驗。在觀看完記敘大熊貓繁殖的過程及回歸野外的片段後,他對大熊貓回歸野外這個行動有了反思。「到底熊貓應該生活在熊貓基地還是在野外,我覺得沒有一定的答案,在基地裏可以提升它們的生育率和存活率,但在野外卻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所以我希望放歸野外的計劃能夠繼續順利進行,讓更多的大熊貓可以回歸大自然。

  祖國進步值得學習

  來自香港大學附屬學院的李若菲代表第三組同學發言時說,這次活動令同學們產生「火星般的思想碰撞」,使大家對可持續發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在香港,對環境保育的考慮往往優先於經濟發展,因此香港在發展的同時又保留着美麗的郊野公園,但隨之而來的是高房價與土地不足的問題。而近十幾年來,內地既重視環境保護,也重視經濟發展,將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相對於香港故步自封的發展觀,我們從中可看到祖國的進步,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