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台灣桃園蘆竹區的沙縣小吃旗艦店。\受訪者供圖
每一道跨越海峽的美食,都是聯結兩岸的精神橋樑。今年2月,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第五集「風物」篇播出。作為節目的忠實擁躉,桃園青年陳同馨第一時間就在網絡平台上進行了關注。「節目中,沙縣小吃的代表性美食──水晶燒賣,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誘人的口感,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精美的畫面呈現在我的面前,俘獲了我的心。」陳同馨說,沙縣小吃在島內火爆「出圈」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兩岸是一家,天生中國胃,就愛這個味。
「我基本每個周末都會去沙縣小吃旗艦店吃飯,滷肉飯、燉罐湯、金包銀和蒸餃,一共200多元新台幣,價格可以接受,又比較符合台灣人口味,每次都吃得好滿足。」陳同馨說,沙縣小吃作為一種平民化的美食,深受島內許多年輕人的喜愛。她觀察到消費群體主要以上班族與學生的新生代為主。「每次去店裏都有不少和我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在就餐。」平日,她也會把沙縣小吃美食照片放在社交平台上,「有一次我意外發現平台下有大陸朋友點讚,那一刻覺得美食就是聯結兩岸民眾情感最好的紐帶。」
台北青年胡英偉表示,閩台飲食文化一脈相承,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金包銀」沙縣小吃是用豆腐包肉,而淡水的類似小吃則用豆腐包魚丸。胡英偉分析,熱愛美食是兩岸同胞文化共鳴的體現與彰顯。通過品嘗美食,兩岸民眾跨越地域的限制,了解對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美食互鑒中不斷找到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