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正值二戰全面爆發,中國戰區焦灼相持,可謂「世界動亂最烈、中國抗戰至艱」之年。對於中國新聞事業,這同樣是「最難經營的一年」。日軍侵略,空襲不斷,物資緊缺,條件簡陋,不少愛國報人慘遭暗殺。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鄧紹根教授認為,如果不在這特定歷史背景下,或許不能透徹地理解何以「密蘇里獎章」這份來自大洋彼岸的國際榮譽,會像一劑「強心針」似的給中國新聞界帶來莫大的鼓舞,並進而成為個個與有榮焉、處處歡慶祝賀的盛會。
鄧紹根指出,這個「第一次」意義非同尋常。首先,這是對大公報及大公報人艱苦卓絕的工作態度、堅定不移的愛國立場、無私無畏辦報風格的最高褒獎。當時大公報派代表參加密蘇里新聞學院舉行的頒獎典禮,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報道,更加提升了大公報的國際地位。
第二,這是對中國新聞界的褒獎。在這次頒獎和慶祝活動中,大公報並不專美,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更將這份榮譽歸功於在上海等淪陷區進行抗戰宣傳而犧牲的先烈及其他新聞同仁,並建議大會發電慰問上海報界同業。此舉增強了中國新聞界在艱苦環境下堅持抗戰宣傳的信心。
第三,這是對中國抗戰軍民的褒獎。正如大公報社論《感謝與奮勉》中所言,「在這個不平常的年代,中國報得受國際的重視,可見我們國家地位的不平常。這地位怎樣取得的?因為我們國家能抗戰能為自由與正義而戰之故。」國際社會輿論的支持,更加增強了中國軍民的團結抗戰信心。
第四,它增進了中美新聞交流和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密蘇里新聞學院向大公報頒發「密蘇里榮譽獎章」期間,胡政之通過美國廣播向美國人民進行了十分鐘演講,這在中國新聞史上值得大書一筆。這不僅加深了世界人民對中國新聞界和中國軍民抗戰的了解,而且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鄧紹根指出,大公報獲得「密蘇里榮譽獎章」,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有其現實啟示意義。當前紙媒深處蕭瑟寒冬,力求突圍,仍應堅持內容為王,堅守底線,堅持品質,重視社會效益。「中國新聞史上有句名言:人有人格,報有報格,國有國格;三格不存,人將非人,報將非報,國將不國。」鄧紹根認為,報紙應該重視報格,才會受到社會的矚目和尊重,得到讀者的認同和歡迎,這一點,從大公報贏得國際獎項的榮光上可以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