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機甲鉅製/古天樂十年磨一劍 《明日戰記》衝擊視覺

時間:2022-09-15 04:23:26來源:大公报

  圖:劉青雲(右)與古天樂在《明日戰記》裏為人類的未來奮戰。

  《明日戰記》是古天樂籌備十年監製的香港首部科幻動作電影。作為一部機甲主題的科幻片,在策劃和編劇設計中最重要的邏輯設定和場景構建,符合基本科學,代表了主創團隊的十年心血和細緻的考究。電影特效寫實逼真,畫面精細精湛,有很多鏡頭語言的細節處理和鋪墊。該片不僅符合本港和內地市場的口味,還具有很多既保留我國傳統元素,又有適應國際化的設計,是近年對全球市場充滿「野心」的香港電影之一。\葛若凡

  電影《明日戰記》的故事設計,主創團隊從虛擬世界構建入手,以氣候和環境問題造成的災難,作為構建的科幻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接點。

  人類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和污染以及資源浪費導致災難的發生,外星巨型植物潘朵拉入侵地球。潘朵拉主要靠吸食地球上的污染氣體,可排除有害的氣體。可是潘朵拉過於巨大,生長過於迅速,大肆破壞城市,造成人員傷亡……這樣的災難和外星入侵方式的設定,與現實世界的社會問題緊密相連,觀眾可以自然代入到一個和現實世界差距非常大的科幻情境當中。

  人類戰勝外星敵人

  劇情設計可見細膩,相對於其他的科幻片和災難片,相對合理得多,既可以滿足觀眾對於視覺衝突的期待,又遵循邏輯的合理性,沒有因為前期的戲劇效果和觀眾的視聽震撼,把外星的「敵人」設置得過於強悍,而讓後期人類打敗外星敵人顯得「莫名其妙」「虎頭蛇尾」。

  主創團隊還設計了依附於潘朵拉這種巨大外星植物的外星寄生蟲,這種寄生於樹的蟲,在設計上,編劇充分考慮到劇中角色和劇中設定的人類的整體情況,設置蟲的體格大小和各項能力剛好合理,也和人類一樣具備群體活動能力,與人類勢均力敵,但稍強於人類。這樣,人類與外星蟲之間的搏鬥雖顯得險象環生,但最終能夠戰勝也在情理之中。

  科幻迷觀眾最關心的,莫過於機甲和機械外骨骼的設計。電影主創團隊也充分考慮到觀眾對於視覺衝擊力的需求,機械人的設計符合不同場景不同環境的應用需要,在不同的規定情境,機械人起到推動和改變劇情的作用。

  從該片來看,機械人應該分為輕中重三種類型。輕型是用於輔助人類作戰的機械人;中型機械人與成人的體格大致相同,力量也是略強於人類;重型機械人大約與人類裝甲車輛的尺寸和火力相等。這樣的設計,基本上讓目前我們現實世界的作戰體系和主創團隊虛構的作戰體系,能夠合理兼容,具有完整的虛擬世界邏輯構建。

  鏡頭考究觀眾投入

  從《明日戰記》的拍攝角度出發,雖然不是VR電影,但是在鏡頭的設計上,還是考慮到了與觀眾進行心理交互式的互動。比如說在廢墟中進行探索,利用兩旁傾塌的建築垃圾形成遮幅的效果,讓觀眾感覺到壓抑。建築廢墟形成的狹長空間,也會讓人感覺到恐懼,觸發逃或躲的效應,因為狹長幽暗,隨時會變化的環境,讓人不利於逃跑也不利於躲藏,會激發觀眾本能的恐懼和不適。這也是為什麼恐怖片中狹長黑暗的走廊,更能激發觀眾的恐懼之原因所在。

  不可避免的,影片仍存在一些問題。電影開篇用了大段旁白介紹故事背景,此舉讓觀眾無法進入狀態。當中也有老套的劇情和俗套的橋段「立Flag」(指說了一句振奮的話,結果與期望相反),比如說「主角光環」,配角一定先死,沒能打破常規和「反套路」。另外,部分人物沒有發揮作用,包括劉嘉玲飾演的上校和謝君豪飾演的博士等角色,也沒有在劇情發展和反轉帶來更多的作用。

  總而言之,《明日戰記》是一部出色的港產科幻片。縱使這部電影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主創團隊耗費十年的時間,他們在特效製作、概念設計和科幻題材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依然令觀眾再次認識了香港科幻電影的面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