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粵讀古詩文/論孝四章 《論語》\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招祥麒博士

時間:2020-11-10 04:23:58來源:大公報

  本文自《論語》選出四章書,探討孔子(前551-前479)對「孝」的看法。

  第一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

  本章旨在說明「孝」必以「禮」為本。孟懿子(?-前481),即魯大夫仲孫何忌,他的父親孟僖子(?-前518)臨終時,要求他拜孔子為師。因此,孟懿子與孔子的關係,亦師亦友。某一天,他向孔子詢問什麼是孝的問題,孔子以「無違」二字回應。孟懿子聽罷孔子的說話後沒有追問。

  孔子不久出門,剛好由少於孔子三十六歲的樊遲(前515-?;「樊」,《廣韻》附袁切,音「凡」(faan4))負責駕車。孔子知道他與孟懿子有往來,欲借其口轉告孟懿子,希望孟懿子明白「無違」的真義。孔子告訴樊遲:「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孟孫,就是指何忌。樊遲不同於孟懿子,有疑必問:「何謂(無違)也?」孔子回答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強調對於父母「生」、「死」、「祭」都離不開一個「禮」字。孟懿子是從政的人士,大孝事君,如果沒有禮,恐怕做就不少僭越篡奪的行為,孔子提出以禮作為標準論孝,其實是有深意的。

  第二章: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本章旨在說明為人子者,當以敬親為孝。孔子的弟子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一次向孔子詢問行孝的問題。孔子回應指當今所謂孝順,就是能供養父母就行了,但是家裏的狗和馬,一樣受到飼養;供養父母如果心中不存敬意,那與養育狗、馬有什麼分別?這章書出現兩次「養」字,前一個「養」字,解「供養」,指對父母的飲食供奉。陸德明(約550-630)《經典釋文》音「羊尚反」,陽去聲,音「讓」(joeng6)。後一個「養」字,育也,針對犬和馬來說的,《廣韻》餘兩切,音「氧」(joeng5)。

  第三章: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本章旨在說明孝子勸諫父母之道。「幾」,微也,《集韻》居希切,音「機」(gei1)。「幾諫」,微言奉勸,即下氣怡色柔聲以勸諫。另一說法,「幾」,指初見端倪,孝子與父母相處,父母有過失,當初露端倪時即予勸諫。「見志不從」,亦有兩說,一指孝子微諫之志,父母不受規勸;一指父母之志,不肯聽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暫不聽從孝子勸諫,孝子當更敬愛父母,不違初心(或指不違父母),雖操心甚勞,「勞」,憂也,憂心自己的誠意未能感動父母,絕不有一絲毫怨懟之心。

  第四章: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本章旨在教人時刻關心父母的健康,及時盡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知」,這裏指記憶。父母的年齡,不可不記得。為什麼呢?因為「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為父母能享高壽而感到歡喜,一方面為父母日漸衰老而感到憂懼。能夠如此,則孝子侍奉父母,自然能處處關顧,不敢有任何閃失。

  總結所講四章書的內容,我們對「孝」的觀念應該清晰了。

  侍奉父母,態度上要心懷敬重;表現上要不違於禮,父母在生時、過世時、喪葬時,都應以「禮」作衡量的標準。我們對父母生活細節,必關愛有加;父母萬一有過,須微言規勸,不忘恭敬,雖憂而不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