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接受中國式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過杜甫的詩。杜甫被尊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史詩」,流傳下來的約1500首詩歌,不僅組成一幅又一幅生動而寫實的畫卷,展現出唐代安史之亂前後大唐帝國由極盛轉向衰落的社會變動的狀貌,既可印證正史的記敘,也可補正史的不足。
杜甫一生落魄潦倒,歷盡坎坷,但他始終保持着儒家最推崇的仁者襟懷,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他關注社會現實,關懷民族命運,關心蒼生疾苦。他的詩歌,處處表現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所以能引發不同時代讀者的共鳴,特別在中華民族遭到外患衝擊之時,竟成為無數仁人義士和愛國者的精神支柱。
有人問王安石,何故杜詩能「妙絕古今」。王安石回答說:杜甫自己也說了,就是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見《東皋雜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的兩句。杜甫在詩中,敘寫自己的才學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負,傾吐仕途失意、生活困頓的窘狀,並且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和政治現實。這兩句被稱為經典的名句,是杜甫自述他的讀書過程與得着。
「讀書破萬卷」,關鍵在一「破」字。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注》指當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如有神;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三曰識破萬卷之理。」仇氏所謂「胸羅萬卷」,意味着「破」是指「突破」,超出、窮盡的意思;所謂「書破」,即是由於熟讀而致書卷破損,就像孔子晚年讀《易》,由於經常翻閱,以致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也多次磨斷;所謂「識破」,即指參透各種書蘊藏的道理。
如果說「讀書破萬卷」是因,則「下筆如有神」是果。能博覽群書,熟讀、參透,自然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下筆寫作時,便能左右逢源,得之心而應之手,如有神助。
今天,我們討論「讀書」和「寫作」的關係,杜甫的兩句詩正好給予我們寶貴的啟示。然而,我們不妨想深一層,「讀書破萬卷」,除了有利於寫作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目標嗎?
招祥麒博士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