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二○一七年七月一日,在香港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
「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過去一年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隨着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七.一」親臨香港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以及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香港掀起了大灣區熱潮─從特區官員到民間團體,從老一輩企業家到滿懷憧憬的年輕一代,前往大灣區的考察團絡繹不絕。如今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本港各界積極投身大灣區建設如箭在弦。社會各界人士向大公報記者表示,正如習近平主席一年前語重心長地提醒的那樣,「蘇州過後無艇搭」,緊緊抓住當前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絕對不容錯過。/大公報記者 文 軒
今年兩會期間,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並列,上升到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高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於五月下旬,先後到廣東自貿試驗區珠海橫琴片區、廣州南沙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調研自貿區規劃建設發展情況。他強調,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要立足三地優勢,加強三地聯動,高品質高起點做好大灣區規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官商民掀考察熱潮
今年兩會結束後,香港旋即掀起一股大灣區熱潮,特區政府及各界團體紛紛組團前赴大灣區考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繼上任後多次前往大灣區城市訪問,三月底率領多名政策局局長赴大灣區深圳、中山、珠海三市考察,五月中旬又訪惠州、廣州,為落實即將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做準備;32名立法會議員四月下旬又赴大灣區,不同立場的議員都反應正面,認為機遇難得。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六月上旬亦組織專題調研團赴大灣區考察,其間提出多項建議,包括設由省政府領導、9+2代表、中央部委代表組成的高層次協調機制、優化「港人港稅」、將回鄉證換成內地身份證或大灣區智能卡等。此外,民間各個團體自發組成的考察團、調研團更是數不勝數。
港青積極融入灣區
這股大灣區熱亦存在於年輕人當中。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過去一年為港青進入大灣區舉辦多場活動,包括舉行萬名青年招聘會,讓港青有機會進入騰訊、小米、網易等內地知名企業;下半年還將在大灣區舉辦3000青年寫書法、青年與世界冠軍打羽毛球等活動。該會主席吳學明表示,希望通過多樣化的集體活動,幫助港青了解、融入大灣區。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創會會長蔡加讚亦常赴大灣區考察。他說,香港產業發展空間有限,大灣區對青年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必須親自去看、去深入了解,找到自己的優勢,然後有針對性地探索」。另外,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早前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千人考察團,並成立大灣區青年聯盟,亦獲得年輕一代的積極響應。
料將成全球最大灣區
根據統計,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經濟總量已排在全球四大灣區的第二位,距離第一位的東京灣區只相差1500億美元,預計不出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灣區。有政黨領袖認為,聚焦大灣區或可解決香港社會矛盾。
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指出,粵港澳三地具備其他三大灣區的不同優勢,而且其他三大灣區已經發展多年,發展空間日益飽和,但粵港澳大灣區則剛剛誕生,前途無可限量,香港必須把握機會,否則便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是「蘇州過後無艇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