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點擊香江/香港各所大學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主力軍/屠海鳴

時間:2018-05-30 03:15:10來源:大公網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香港要加快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指示,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也是香港社會當前的普遍共識和共同願望,更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和提升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機遇。目前,考驗香港的就是能否迅速、準確、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精神。

  創新科技要取得成就,既要有政策,也要有資金,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對香港科技界、教育界努力與貢獻的高度讚許,也是對香港整體科研實力和教育力量的充分肯定。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香港能否成功發展成世界級的國際創科中心,核心因素在於有沒有足夠的人才。而不論是在培養人才、推動科研,香港各間大學擁有其他地區難以企及的優勢:高端人才匯聚,科研實力傲視世界,五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強;研究轉化潛力雄厚,更已成功造成了多個「獨角獸」創科企業;廣泛聯通,推動世界各地科研人才與內地的合作與聯繫,助力國家創科事業。可以說,在發展國際創科中心過程中,香港各間大學完全有能力、有必要、有目標扮演「主力軍」作用。

  排除雜念,摒棄不必要的爭拗;把握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密溝通,推動年輕科研人才的發展。這是當前香港各所大學的迫切工作與任務。香港「創科中心」的成敗,「主力軍」能否發揮應有作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人才匯聚 科研實力傲視世界

  儘管近年有些評論稱,香港各所大學的整體水平有所下降,不僅被新加坡、韓國、日本超越,更被內地高校「爬頭」。不必諱言,在某些領域的確有這種現象,但從整體而言,香港本地大學的實力依然可以用「雄厚」來形容。全國人大代表、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今年「兩會」小組討論時就曾指出,「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優勢非常突出,匯聚了諸多領域的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在特色領域重大科技創新上有很強的實力和巨大的潛力。」實際上,以740萬人口的城市,就有五所大學躋身全球100強,世界絕無僅有;更擁有43位國家「兩院」院士,在整個華南地區和內地極大部分地方都處於領先地位。

  因為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平台以及大量的國際頂尖人才,香港在不少科研領域都站到了世界前列。在科學和工程學方面,本地大學的學術成就更為傑出,計算機科學系、數學系及電子工程學系的排名均在世界的頭30名以內,達到引領全球的水準。比如,香港中文大學的納米光催化技術、科技大學的大腦神經信息傳遞及蛋白質分子功能研究、理工大學的光纖和超聲導波傳感技術,都名聞遐邇。去年,28位本地學者分別以中大、理大、城大、科大等為完成單位,共榮獲10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種涵蓋「自然科學獎」及「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六項。

  不久前,全球頂尖醫療雜誌《新英倫醫學雜誌》評選的2017年度10篇對全球醫療界最具影響力的「最矚目研究文章」中有兩篇出自香港,也凸顯出香港高校在基礎科研方面的雄厚實力。正因為有如此實力,當中央支持政策出台後,香港的創科發展才能如此迅速成型,「主力軍」才能如此快速和更加進入「作戰狀態」。

  研究轉化 成功造就「獨角獸」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金融中心,又與深圳等世界製造中心毗鄰,理論上當一個具有尖端科研水平、具有市場化規模運用潛力的科研「產品」,可以較容易地轉化成商業經營模式。當然,過去一直也有批評,認為政府不夠重視,導致香港失去很多類似機會,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與學生汪濤創辦的「大疆」就是一例。儘管如此,客觀上基於強大的科研實力以及高端人才的匯聚,香港過去在產、學、研轉化方面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

  近期香港就接連傳來好消息。本月中,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研究員湯曉鷗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創立的「商湯科技」,剛完成新一輪六億美元的融資,這是內地與香港在AI(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一筆單輪融資,在這輪融資後,商湯科技的估值已超過45億美元,阿里巴巴等公司也有參股。由於商湯有計劃年底在香港上市,極大可能成為香港第一隻上市的「巨型獨角獸」。

  又比如,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盧煜明首先研發利用血液中的循環游離核酸進行分子檢測。這個做法可以用於非侵入式的產前檢查(例如用於測出唐氏綜合症),現時全球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孕婦使用,今年可望在香港公立醫院推廣。更有消息稱,該研究即將成為下一個「獨角獸」企業。其他的成功轉化與運用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科大的殺泥污水處理技術,已與香港渠務署合作,在沙田污水處理廠大規模試行。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原有基礎上,再加上一系列新的政策出台,香港各所大學的研究轉化能力必將再上一個新台階,也會有愈來愈多的「獨角獸」企業不斷出現。

  溝通世界 助力國家創科事業

  長期以來,香港各所大學不僅肩負研究教學的使命,更積極聯繫內地及世界各地大學及科研機構,逐漸形成一個頗具規模及影響力的「科研驛站」。據統計,目前香港六所高校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16家,香港三所高校、香港應用技術研究院設立了六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2016年香港學者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61項84人次。

  香港科技園亦在國家支持下,與香港高校設立國家綠色科技產業化、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國家積體電路高新技術產業化等三個夥伴基地。至今,香港已有六所大學進駐深圳科技園,並與內地機構開展產學科研合作。2018年2月2日,理大聯同粵港澳大灣區內院校組織合作聯盟,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以及美國羅斯維爾帕克癌症研究所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構建區內首個「生物科技和轉化醫學合作研究」平台。

  不僅如此,眾多海外高校也在香港設立研究機構。2015年,瑞典的卡羅琳學院在香港設立了海外研究分支,專注和香港的大學研究共同的專長領域,當中包括幹細胞技術。2016年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設立創新中心。正如該中心的總監Charles Sodini所指出,該中心能善用香港「毗鄰龐大製造業基礎設施,有助鼓勵產品原型試驗和公司業務擴展的獨特優勢」。這些國際合作反映出香港具有優勢和吸引力。總而言之,香港發展創科中心,不僅需要香港本地的人才與資源,更需要廣泛吸引世界的人才與資源,在提升香港整體實力與競爭力的同時,助力國家創科發展。

  創新科技代表了未來,發展創科中心就意味着把握未來的方向。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兩院」院士大會時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香港各間大學站在時代的前沿,是這一偉大事業的「主力軍」。全港各界高度期待,香港各所大學能把握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排除干擾、摒棄紛爭,凝聚力量,為「國際創科中心」的早日實現,為香港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為國家創科實力的進步和飛躍,貢獻更多更大更持久的力量。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