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首爾街頭,最溫暖的不是明洞閃爍的霓虹燈,而是那些深夜小店裏咕嘟咕嘟冒着熱氣的豆腐鍋。韓國人叫它「순두부찌개」,每每提起,從他們的眼神中就能感受到,這哪是一鍋豆腐,分明是寫給冬天的「勸降書」,火辣辣、軟乎乎,綿裏藏針。
仔細想想,在這個被泡菜「統治」的國度裏,想找出一樣讓全民上癮的日常菜,除了豆腐鍋,還真沒有第二個。不管是在韓國料理,還是朝鮮族料理中,它都有極高的出場率。正宗的豆腐鍋要用軟豆腐,嫩滑得像嬰兒皮膚,能掐出水來。鍋底是高湯,可以用牛骨,也可以用海帶熬製,裏面加入蛤蜊、蝦、魷魚等食材提味,再配上標誌性的韓式辣醬。火候不能大,慢慢煨煮滋味才會一層層滲透。等湯汁燒開,就可以把豆腐輕輕推進去,這個步驟一定要有耐心,否則稍一用力,豆腐就會散架。再扔進去一些蔬菜,比如西葫蘆、蘑菇,最後加個生雞蛋。等端上來時,鍋還在沸騰,熱氣直衝臉龐,雞蛋剛好變成了溏心,一切都是最完美的模樣。
光看製作過程,確實像「雜燴」,但神奇的地方就在於,看似普通的食材聚在一起,竟然能碰撞出如此和諧的味道。湯汁最具魅力,辣而不沖,疊加着食材的鮮美,一股股湧進喉嚨。豆腐入口即化,輕盈不膩,正因為質地柔軟,就如同一塊海綿,拚命吸收了湯汁的精華,最後化作一小口、一小口的驚喜。蛋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尾,溫柔繾綣,你很想再翻找翻找,卻怕用過了勁兒,驚擾了豆腐的安眠。這一份湯,也多虧了石鍋的「守護」,保溫特性極好,到最後都不會涼掉,吃得額頭冒汗,手卻停不下來。剩下的澆在白米飯上,至此,過山車也千帆過盡,迎來了最後「勝利結算」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