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醫健事/瑪麗38小時完成四宗器官移植

時間:2025-11-08 05:01:44來源:大公报

  圖:早前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江小姐(右二)分享經歷,感恩捐贈者大愛,讓她有機會過正常人生活。\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今日是香港的「器官捐贈日」。對末期器官衰竭病人而言,器官移植是最佳,甚至唯一的治療方案,需求十分迫切。瑪麗醫院早前多線並進完成四宗器官移植手術,全院50名醫護與人員「馬拉松式」接力工作38小時,讓四位患者重獲新生,延續大愛。其中兩台肝臟移植手術先後進行,時間緊迫,成一大挑戰。

  目前,四名受贈者均已出院,情況穩定,其中一名受贈者輪候肝臟三年,受腹水影響,日常睡覺與走路也有困難,換肝後「終於可以自己慢慢行路」,形容非常感恩,希望將來可去旅遊,並重返社會工作。\大公報記者 黃佩琳

  今次參與的醫護涉及外科、心胸外科、內科等數個科室與部門,用38小時全力以赴完成2宗肝臟移植、1宗肺臟移植和1宗腎臟移植手術,並不容易,這背後是醫院參與團隊「24/7」全天候命,有合適器官便即時出動的堅守。

  涉及不同醫院 時間成最大挑戰

  手術前一日,醫療團隊已提前準備好全部儀器。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陳智仁上周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次兩位器官捐獻者分別來自兩間醫院,又涉及四台手術,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再加上器官摘取後有「黃金時間」,每一步都必須爭分奪秒,不容出錯,團隊的配合十分重要。

  陳智仁憶述,當日在第一台肝臟摘取手術進行期間,醫院得悉另一肝臟捐贈者的情況開始轉壞,也需盡快安排摘取手術。外科移植臨床團隊完成手上的器官摘取手術後,便爭分奪秒趕往另一家醫院,進行器官摘取,前後僅相隔58分鐘。

  更緊迫的是,器官一旦離開人體,就進入了緊張的「倒計時」,失去供血後將於短短幾小時內壞死,於是醫院內部也在進行第一台移植手術的過程中,便派出第二支隊伍準備接下來的手術,安排受贈者提前進入手術室等候。陳智仁說,當日最大的挑戰是必須把握好時間,不能讓任何意外發生。他作為移植中心總監,更是力擔重任,統籌協調,保證兩邊順利進行。

  現年48歲的江小姐,當日接受換肝,現已康復。她受家族遺傳,患上多發性肝囊腫,20多歲發病,輪候換肝已經三年。該病令她的肝臟長滿水泡,產生大量腹水,她每周都必須回醫院抽腹水,生活質素嚴重受損。受腹水影響,她睡覺不能平躺,走路不僅容易喘氣,還不平衡,病情嚴重時需倚靠輪椅代步。她說:「曾經在街上摔倒,卻沒有能力自己站起來,也試過連小巴也上不去,最後導致連工作都要放棄。」陳智仁說,江小姐的病情較重,移植手術後發現,其肝臟重量竟超十公斤。

  江小姐上周接受訪問時,記者見到她的腹部已無明顯隆起。回憶接獲有合適肝臟可供移植的消息時的心情,她說:「好緊張,又好開心,很感恩收到這個等了三年的電話。出門之前,腦子還沒有空白,出門那一刻就空白了。」完成換肝後,她在呼吸和睡覺方面的問題都有改善,也終於可以擺脫輪椅,自己慢慢走路。她說想多去旅遊,也希望能重新回到社會,繼續工作。

  苦等器官三年 病患生不如死

  陳智仁說,江小姐當時反覆入院接受各種治療,可說是「生不如死」。她是得到加分後才輪候到肝臟,但就算加了分,都等了足足三年。他又指,醫院上次出現這樣進行多台移植手術的情況已是2018年,情況並不理想,因為「這樣代表香港的器官捐贈率普遍偏低。」

  政府自2016年起,將每年11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器官捐贈日暨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中央名冊)成立周年紀念,目的是推廣器官捐贈,在香港建立支持器官捐贈的正面文化。衞生署於2008年設立中央名冊,以方便有意捐贈器官者自願登記,並妥善記錄他們欲於身故後捐贈器官的意願。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