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聖公會李福慶中學堅持每年都舉辦英語音樂劇
聖公會李福慶中學校長 張翠儀
香港的中學,多年來強調兩文三語的重要性,在課程、在課堂、也在學校的語境氛圍。筆者現職學校的師生,堅持每年舉行英語音樂劇,今年已是第十三個劇目,多年來已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雖然一連串的準備工序頗繁複,包括由校長、中層管理、英文科、課外活動組、音樂科及視藝科一起負責,還要聘請導演、舞蹈導師、租用燈光及音響,最後更要邀請嘉賓、宣傳、安排票務及接待等工作;核心仍在於學生的英語學習經歷。
選定的角色包括中一至中五的學生,還有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逢星期五放學後排練,為三月份共四場的公演做準備。當中包括由外籍英語老師訓練學生發音及台詞讀白,英文老師負責司儀訓練;學生在背誦台詞的同時,不單練得一口流利的英語發音,加上表情和動作的角色演繹,又要載歌載舞,對學生來說,不只是挑戰,也是一個十分深刻的學習經歷。很多曾參演的校友,每次回到母校欣賞音樂劇時,都會告訴我們,他們還能標準地背誦當年的音樂劇台詞呢!
訓練學生聽講讀寫
除了約一百名台前幕後人員須經常練習劇目外,全校師生也融入在這英語氛圍之中。以今年為例,我們演出《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透過早會分享,由老師或學生以英語向全校師生介紹故事、人物角色或劇中的歌曲歌詞。初中學生上英文課時,老師會引導學生閱讀故事內容;高中學生上英文課時,老師會鼓勵學生就着故事人物,進行角色演繹及英文創意寫作。在準備印製場刊時,負責的老師、演員和工作人員也要用英文撰寫心聲,以親身的經歷表達,對他們的英文寫作有一定的裨益。演出當日,我們會邀請各界嘉賓、友校的中小學校長、校內師生、演員及工作人員錄影花絮,用英語表達對彼此的欣賞和鼓勵;演出後,又會邀請觀眾以英文寫上回饋咭,達至全校互動參與。
《The Wizard of Oz》是筆者很喜歡的經典兒童故事,在1900年由L. Frank Baum(李曼.法蘭克.鮑姆)寫成。更在1939年成為膾炙人口的歌舞電影,當中的《Over The Rainbow》(彩虹深處)更是大家耳熟能詳之歌曲,其中一句:「只要敢於夢想,就能實現。」我校每次演出大型英語音樂劇,均能凝聚師生、家長和校友一起,讓學生發揮潛能,展現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