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灣區規劃使港澳同胞得到新的發展機遇
新一任的全國政協班子剛出台,部分港媒聚焦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我認為這是抓住了重點,這次修憲健全了「黨政軍三位一體」的領導體系,有利於國家在當今的政經大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對民族復興有重大意義。而早前有全國人大港區代表公開對媒體表示,倡議設立大灣區機構以便利港人北上發展,並籲請國務院制定特殊政策。這是兩會另一個熱門話題,也是港人最關心的大事之一。
梁秉堅 香港菁英會秘書長、香港五邑總會副理事長
港人在內地生活非新鮮事,有不少機構為港人提供支援服務。在改革開放年代,不少商人到珠三角一帶設廠,將資金和技術帶往內地,除了得到商務政策優惠的好處之外,也為當地貢獻了不少職位崗位,養活不少三、四線城鄉的家庭。時代變遷,現今內地除了大型的龍頭企業外,小微雙創的流行和地方政府扶持的孵化基地,讓初創者能得到創業的回報,亦使新生代有更多出路和選擇,形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在活化經濟發展上的不二法門。
中國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這三項主要的職能是內地各族各界人士在我國政治體制中參與國事、發揮作用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形式,體現人民政協的性質和特點,是人民政協區別於其他政治組織的重要標誌。故此,全國、省、巿、區、縣不同層級的政協,應當就上述的職能發揮作用,與時俱進的為國家出謀獻策及作出貢獻。今屆全國政協有不少熟識的面孔,如兩位香港特別行政區前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及梁振英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世茂集團和新家園協會的許榮茂、香港頌謙企業集團和義工聯盟的譚錦球、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工聯會會長林淑儀、旅遊發展局林建岳等這些長期服務社會的人士則首次躋身政協常委,港區新增常委增加兩席,反映中央對香港工作更加重視。
內地人口流動較香港活躍
民生工作就是政治,人民能有獲得感,生活感到美滿是政府和參政議政人士的首要考慮。在港生活青年人近年都難以置業,創業艱難,工作發展感到受障礙,這與內地不少城巿的情況都大致相同。在內地,人口流動較香港活躍,青年因升學、職業發展、婚姻而穿州過省是十分普遍,而且由於文化和生活質素相近,故此在適應生活方面的困難不多。再者,國家高新區有政策是扶持和資助初創企業發展,使剛畢業的大學生,工作數年有一些資本的年輕創業者,有機會在國家扶持的情況下創業,並且有不少成功例子。這對地方生產總值和稅收有直接的幫助,同時亦讓城巿裏的青年有機會一展所長,在經濟能力和實力穩定後,所得感和滿足感自然有所提高。
香港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氣氛十分熱烈,除了政府推動外,還有不少民間組織應運而生,為着香港在這兩個國家倡議的政策下,爭取更理想的發展空間。我期望新任全國政協能發揮各自所長,為香港發聲,將國情在香港傳播,將港情帶到中央,讓香港能緊隨國家發展的步伐,讓國家能給更大的支持予港澳特區。在談論港澳同胞在大灣區發展的機遇議題上,除了探討經濟政策和創業優惠之外,甚少在文化和生活中着墨。我在新來港人士機構工作,深深體會到移居人口在新落戶的地方所面對重重不適應的生活壓力,以及無助感,更因為是外來人口的關係,出現當地的社會福利和服務未能惠及問題,而原居地的福利又不能跨越行政區作出支援,這種被間接「去權」的感受非每一個人都能積極面對,因而影響到其事業的發展。
有見及此,我十分認同中央設立專為大灣區發展的機構,從人民生活、家庭照顧、福利保障等方面進行政策的拆牆鬆綁,並鼓勵香港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在內地城巿設立服務,例如醫療、安老服務、學童升學、家庭服務等,讓在內地發展的港澳創業者能一心一意的全情投入事業發展,將生活的事業融入大灣區。
日前,江門巿政府代表在港舉辦座談會,就有關香港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進行宣講,鼓勵香港企業投入江門發展。在座談會中,有一些在內地設廠多年的企業家表示過往在內地開廠問題繁多,要親身「跑部門」、「跑證件」,開業又難,就連搬遷和結業都困難,原因不少是因為當年政府部門職能管理分工繁瑣,但又缺一不可,而且作風官僚,若非有心有力有信心,則難以成功。故此,有不少廠二代眼見父母為事業奔波勞碌,都不願意子承父業,甚至離開父母原有之行業轉投其他業務。江門巿乃大灣區城巿群之一,但是發展空間仍然較其他已發展的城巿,如中山,尚有很大的空間,而改革措施促創業發展是為了地區有更理想的經濟效益,故開辦網上一站式處理,並配以限時回覆,給予企業補回地區稅務差額政策,以促進外資企業進駐。
在優惠政策多元化的情況下,我期望各級政協能發揮功能,未來為香港發聲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