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查理.卓別林電影《舞台生涯》劇照。
英國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港譯:差利‧卓別靈)曾說,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每個人寫出完美的結局來。但對他自己而言,結局可能並不完美。
這要從卓別林的電影講起,在他憑藉標誌性的圓頂禮帽和手杖形象一炮而紅,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喜劇風格之後,拍攝了多部深入人心的經典影片,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舞台生涯》《摩登時代》《大馬戲團》等等。然而,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電影,儘管籌備多年並且幾乎傾入全部精力,卻始終未能完成,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由於該電影未能與公眾見面,外界鮮為人知,就連卓別林的研究者也知之甚少,堪稱他最神秘的一部作品。就在不久前,卓別林的官方傳記作者大衛.羅賓遜在出版的新書《怪胎:一部未完成電影的故事》中,披露了有關這部電影的大量細節,讓人們得以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這部名為《怪胎》的影片圍繞着女主人公薩拉法展開,她是一個長着翅膀的超凡女性生物,擁有治癒疾病、給世界帶來和平的力量,但既神奇又脆弱,成為了人類恐懼、信仰和殘酷的一面鏡子,非常符合卓別林笑中帶淚的敘事風格。
書中收錄了近三千頁文字、照片和美術設計,很多是標有「保密」字樣的原始手稿,顯示電影籌備是在小範圍內進行的。透過這些資料能夠看到,影片的構思始於一九六八年,當時卓別林已年近八旬,直到一九七七年卓別林以八十八歲高齡去世,電影的劇本仍在修改。卓別林在筆記中提到,他對這部電影的準備工作,比其他任何一部電影都詳盡,除了有大量分鏡、設計圖、製作筆記和照片,還有財務預測、技術會議記錄和製作日程安排等,以至於電影曾經一度接近開拍。當時他選中了自己十幾歲的女兒維多利亞來扮演薩拉法一角,而他計劃客串一個受驚的醉漢角色,看着女兒在倫敦議會大廈上空飛過他頭頂。據維多利亞後來在回憶錄中稱,卓別林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研究鳥類飛行的動作,尤其是翅膀的構造,他還觀看了很多演員「翱翔天空」的電影,但當時的技術並不能讓他滿意,他想找一種精心設計且具個性、能將飛行的感覺搬上銀幕的方式,為此他專門為維多利亞打造了一對漂亮的翅膀,並在倫敦四處探索拍攝飛行的場景。
英國藝術家傑拉爾德.拉恩參與創作了一百五十幅描繪《怪胎》中翅膀和飛行中的維多利亞號的畫作,他透露了卓別林對翅膀如此執著的原因——關乎愛與被愛。影片設計的男主角是一位英語教授,在屋頂上發現受傷昏迷的薩拉法後與她成為了朋友,而在一個場景中,她告訴他,她討厭自己的翅膀:「我不喜歡迷惑和嚇唬人……我害怕每個人,而每個人又都害怕我。」顯而易見,《怪胎》不止是一部電影劇本,它更是對純真與腐敗、流亡與歸屬、信仰與剝削的深刻思考,卓別林在影片中塑造了一個如同流浪漢般永恆的女主人公,一個被追捕、被誤解的局外人,卻又在自由中綻放光芒。用羅賓遜的話說,很遺憾這部電影沒有完成,它本來可以成為一部十分精彩的電影。
事實上,這並非是卓別林的首個「滄海遺珠」,他創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說《腳燈》,也是在沉寂六十多年後,於二○一四年首次公開出版。該書長達三萬四千字,講述的故事與卓別林的告別電影《舞台生涯》相同,即年邁的酗酒小丑卡爾維羅和他從自殺邊緣拯救的芭蕾舞女演員的故事。卓別林在這部電影中飾演卡爾維羅,克萊爾.布魯姆飾演芭蕾舞者,該片也是卓別林因涉嫌同情共產主義而被禁止入境美國前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卓別林於一九四八年在創作電影劇本之前寫下了這部中篇小說,拓寬並深化了故事情節,讓人們得以深入了解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據學者分析,該書可以說是電影的前傳,更多地探討了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以及藝術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一生只上過六個月學、自認自學成才的卓別林,在書中展現了非凡的文采,他可以毫無預兆地從直白的口語化,轉為令人眼花繚亂卻又毫不費力的意象。比如:被壓垮的卡爾維羅「疲憊地凝視着那條神秘的河流,它像幽靈一樣在自己的生命中滑行……當月亮和堤岸上的燈光發出無數的光輝時,它們又像幽靈一樣對他微笑。」「那些陰鬱淒涼的綠地,以及坐在綠地周圍的人,就像絕望和貧困者的活墳墓。」據說他對優美或奇特詞彙十分偏愛,身邊總是放着一本字典,每天都會學習一個新詞,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