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人利用吊機運走重500磅的彈殼\大公報記者周慶邦攝
灣仔北港鐵沙中線會展站地盤五日已有兩個千磅戰時炸彈出土,警方今次用了24小時,在昨日中午前成功拆彈(見另稿),然而仍存擔憂,若再掘出巨彈,勢拖慢工程進度。翻查文件,港鐵早就指出會展站受制於前灣仔游泳池、港灣道體育館地面設施,動工前只能進行「有限度」勘探,並預告土質是影響會展站工程進度和建造費用的潛在因素。立法會今日將開會重點討論,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毋須停工,但有工程師對《大公報》表示,工地布滿金屬設施,使用金屬探測器\大公報記者找出餘下炸彈難度甚大。 陳卓康 李 殷
港鐵沙中線過海段預計於2021年通車,為預留於會展站上蓋興建會議中心,港鐵早就表示完工日期因而延後最少五個月,工程開支亦相應增加,再加上可能有未出土炸彈的未知因素,完工日期可能進一步押後。
田北辰:要打嘅樁打曬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今日開會將討論事件。小組主席田北辰認為,並不構成停工風險,因為會展站是地底車站,採用鑽挖方式,現只剩下約100呎深的地底挖掘工程,「要打嘅樁都打曬。」只要以小心翼翼緩慢速度繼續挖掘工程,發現炸彈再處理便可。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朱沛坤認為,戰時炸彈年代久遠,爆炸機會不大,即使被大型鑽孔樁垂直打中,由於沒足夠空間和氧氣燃燒,只會「少少輕微震盪」,造成橫向爆炸機會不大。他同意公眾安全是首要考慮,挖掘前委託專家「掃雷」便可。
金屬設施密集勘探添難
不過,工程師劉志健向《大公報》記者指出,現有科技金屬探測器有效搜尋地下是否埋有炸彈,就如外國「掃雷」裝置,不幸的是會展站工地已布滿密集金屬樁柱和圍板,如使用金屬探測器,會有非常大誤差,可靠度大減。但他認為,未必要全面停工進行「地氈式搜索」,建議港鐵與爆炸品處理課加強合作,每挖到一個深度,再反覆勘探,憑蛛絲馬跡留意有否炸彈。
從事地盤建築和道路維修等工程約30年的土木工程師林先生稱,灣仔地盤接連發現炸彈,估計仍有其他炸彈埋藏,但不用全面停工檢查,建議先查找二戰期間海床的高度,待挖掘至距離該高度的一、兩米位置時,才以儀器探測,既可保證工程進度,又不會對工人構成太大危險。
林又稱,十多年前在金鐘一帶地盤工作時,工人也挖到炸彈,但炸彈危險性不大,警方數小時已解除危險。他認為,爆炸品處理課警員應研究兩枚炸彈的危險程度,「如果一掂就爆,就應該即時停工。」若觸碰外殼不會爆炸,仍可繼續施工。
港鐵會進一步評估影響
《大公報》記者翻查文件發現,政府與港鐵早於立法會的文件中指出,會展站主體工程涉及極為複雜的施工程序,工地範圍較大,拆卸前灣仔北公共運輸交匯處、前灣仔游泳池及前港灣道體育館等舊有設施前,「只能進行有限度的土質勘探工作」,正式拆卸後才能地下進行所需的詳細土質勘探工程,表明「該處的地下土質日後可能會成為影響會展站工程進度和建造費用的潛在因素。」
事實上,會展站工程進度本來就存在一定風險。港鐵多次指出,會展站橫跨繁忙的菲林明道,下面有箱型暗渠和密集的公用事業地底管線,但在施工前無法封路以挖掘探坑,因而難以核實地底管線的數量和位置,部分地下設施的現況亦不理想,需要完成修補工作後才可繼續工程,大大增加施工的難度及不確定性。
港鐵發言人稱,發現戰時炸彈屬不可預測情況,對沙中線工程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評估,自上周六發現首枚炸彈後,港鐵已聘請專業測量行,在工地範圍內進行金屬探測工作,亦尋求警方爆炸品處理課協助,向地盤工人講解發現炸彈的應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