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人口老化愈趨嚴峻

時間:2018-01-26 03:15:26來源:大公網

  林伯強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副主席、就是敢言計劃成員

  香港統計處在2017年12月發表《香港人口趨勢1986-2016》報告,指出本港人口老化現象持續,人口年齡中位數由1986年的28.8歲,升至2016年的43.4歲;生育水平則在過去30年呈下降趨勢,生育率由1986年的每1000名女性相對1367個活產嬰兒下跌至2016年的1205個。至於死亡率就持續下降,男性預期壽命由1986年的平均74.1歲增加至2016年的81.3歲,女性預期壽命從平均79.4歲上升至87.3歲。由此看見,香港的「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

  環顧全球,其他國家也面對以上兩個嚴峻的問題。日本國立社會保障暨人口問題研究所估算日本2016年平均壽命,男性是80.8歲,到了2065年將是85歲;女性2016年平均壽命是87歲,到了2065年將是91.4歲。最可怕的是日本前年人口是1.27億人,但估計到2053年將跌破一億人,2065年下降至8808萬人,人口出現減少的現象。

  人口老化為社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勞動力不足和社會福利開支增加等等。

  現時香港出生率低迷,單靠本地新增人口根本不能滿足本地勞動巿場的需求,加上本地高等教育漸趨普及,青年人通常擁有副學位或以上的學歷,普遍不願投身基層工種,例如飲食與保安等等。這導致該等工種長期未能僱用足夠的人手,影響行業發展。

  單程證配額未用盡

  本來每天持單程證由內地來港家庭團聚的150名配額可以填補香港勞動巿場的空缺,但根據統計處的中期人口報告,內地來港定居人數逐年下跌,2016年來港定居未足七年的內地人約有16.5萬人,較十年前大跌23%,每天150名的配額沒有用盡,未能紓緩本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另外,根據統計處的資料,將來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高達三分之一,意味着青年需要承擔龐大的養老責任與開支,而香港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也隨之而增加,對庫房造成巨大壓力。一方面賺錢的人減少,另一方面使錢的人增加,最後會造成「入不敷支」,對政府公共財政構成赤字,不利香港經濟發展。

  醫療科技進步,人均預期壽命增加是無可避免的。因此,要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必須從增加出生率來着手。現代人不願意生育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生存壓力太大。香港的樓價冠絕全球,近年連環破頂,可謂高處未算高。如果青年人結婚後生育孩子,增添家庭成員,家庭開支便會百上加斤。固然未能給予孩子充裕物質需要,就連夫妻二人的生活素質也會大大降低。

  面對這些困境,許多年輕夫婦都選擇不生育,寧願享受二人世界,形成「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第二,傳統價值觀的轉變。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是「養兒防老」,在沒有社會保障的傳統中國社會裏面,生兒育女是為自己將來踏入年老階段的投資,寄望日後子女回饋自己,奉養終老。然而,隨着西方文化的湧入,中國人已普遍不再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甚至覺得兒女是自己的負累,變成極端的「養兒害老」觀念。現代人認為保險金與政府社會福利是安享晚年的保障,寧願為自己儲錢,也不願養育兒女。總括而言,以上兩個原因正是香港人口老化的癥結所在。

  若要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可推行多個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延長婦女的產假與男士的侍產假,以及提高子女免稅額等等。另外,本人認為最根本的方法是改變現代人的家庭觀念,重建「多子多福」和「人多好辦事」的觀念。因此,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是一個困局,很難有所突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