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騰沖的過橋米線。
兒時,離家很遠的地方有一家過橋米線餐廳,當每次去吃的時候,自己小心翼翼地把一小碟一小碟的配料倒進滾燙的雞湯中,總覺得那是一場小小的慶典。
過橋米線是雲南人引以為傲的地方風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誕生源於一段關於愛與耐心的傳說:相傳有書生苦讀於湖心亭,其妻每日送飯,為保湯熱,便以厚油封湯、以橋相渡。湯不涼、心不冷,這便成了「過橋米線」的由來。如今它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邊界,成為雲南飲食文化的一張名片,並在二○一四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真正讓人難忘的,不只是那一碗湯的濃郁與香氣,而是整個「過橋」的過程。先是湯碗冒着熱氣端上桌,油光浮動如湖面初晴,配料一小碟一小碟地擺在托盤上:粉紅的火腿片、黑亮的木耳絲、翠綠的韭菜段、金黃的鵪鶉蛋,整齊得像節日的供桌。食客親手將它們一一放入湯中,看着生與熟在滾燙中交替,透明的湯瞬間變得濃白,香氣在鼻尖縈繞。那是一種與食物對話的節奏,也是一場關於等待與投入的儀式。
在這個講求「快」的時代,過橋米線的步調顯得格外緩慢。你必須親身動手、細心觀察、耐心等待,方能品得那碗湯的溫度。這樣的過程,像極了生活本身──需要時間的浸潤,也需要一點敬意。它提醒我們,食物從來不只是果腹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一種情感的傳遞。
當熱氣再次升起,我總會想起兒時那碗湯的香味。那不是單純的味覺記憶,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徵——無論人生多忙多倦,都該為自己留一份儀式,一份從容地「過橋」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