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是中國醫藥健康產業領域的佼佼者。28年前,年僅27歲的張思民在機緣巧合之下,踏入了醫藥行業,創辦海王。
他當時在「中信」這個中國第一批實力雄厚、待遇優厚的現代企業工作,剛好在做一個牡蠣提取物的項目研究,覺得隨着人們生活的改善,對健康的需求肯定會加大,認準這個行業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就抱着極大的勇氣離開國企這棵大樹,去開創自己的事業,從洗牡蠣(生蠔)開始,整個工藝流程的每一步都親自去做、去學,一點一滴地積累。
新藥研發耗資大周期長
在醫藥行業,從企業研發角度來看,在美國,一項一類新藥研發需時15年並投入26億美元,一旦新藥發明失敗,代價巨大。由於新藥研發耗資大,周期長,大部分內地藥企選擇生產利潤微薄的廉價藥、仿製藥。從大環境角度來看,又有醫藥審查效率低下和臨床試驗不受重視的問題。這個現實令大多數醫藥企業絕望。
張思民(圖右,左為作者于盈)卻長期堅持對新藥研發的投入,因為他堅信,不投入新藥研發就永遠看不到希望。他反思過程,認為還挺對不起股東的,因為賺來的錢必須投入研發。海王早在2000年就啟動了一類新藥研發。海王集團自主研發出了一類治療休克的搶救用藥─「虎杖苷」,堅持了十幾年後終於在去年開始了在美國做臨床實驗,成為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在美國人身上臨床針劑,填補了人類休克治療領域的空白。堅持藥品研發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張思民把海王集團打造成全國最大的藥品連鎖集團和全產業鏈的大型醫藥集團,品牌價值高居醫藥行業榜首,一直站在了內地醫藥行業創新的最前沿。
張思民:成功故事都不一樣
投身醫藥行業特別需要耐心,因為投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產出。張思民對此卻顯得很坦然,他說,既然選擇了一個行業和領域,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存在困難,沒有困難就不會有成功的企業,沒可能任何事情隨隨便便就能成功。所以困難會鍛造企業,會鍛造人。在不斷的遭受挫折和困難中,企業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總之會歸向大海。在世界企業競爭的梯隊裏,張思民希望有一天在世界五百強裏,海王也赫赫在列,成為代表我國醫藥水平的一個優秀企業。
張思民笑說,成功的故事,都不太一樣。不成功的肯定就是不堅持的結果。企業家說到底都有點偏執,認準了目標和方向,就持續不斷地沉澱、堅持,再堅持,在堅持的過程中就會找到方法。他分享道,大多數傳統產業沒有25年、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積累,不可能成為一個很大的優秀企業。這就是一個堅持的過程。
張思民笑說,醫藥行業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但是創業至今28年,每天面對的更多是高風險的現實,但希望就在眼前。你不播種子,就不可能開花,也不可能結果,那就得持續不斷地像園丁一樣辛勤澆水,只是不同植物的開花期不同。醫藥行業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不計其數的金錢和資源,還要有寶貴的耐心和百折不撓的堅守,才有可能等到花開的那天。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等得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