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自己是自己問題的答案\楊王王

時間:2017-12-08 03:15:23來源:大公網

  圖:《一個人的朝聖》(原名: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為英國作者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作品

  這是一本講述尋找自我的書。書中主人公哈羅德,60多歲,性格內斂,退休前工作並不出色,在家庭生活上,和妻子心存隔閡。在患有抑鬱症、酗酒和沉迷藥物的兒子自殺後,他與妻子莫琳不能接受失去兒子的現實,一直壓抑地過着假裝兒子還在的生活。

  某一天,當收到身患絕症的舊友奎妮來信後,哈羅德決定徒步翻越英格蘭去見奎妮。徒步的驚人決心,來自於「只要徒步走到舊友奎妮身旁,她的絕症就能治愈」的執念。其實,每個人,包括哈羅德自己都知道這是一個幻想。哈羅德以此為出發動力,一是在奎妮臨終之際,終於正視內心對這位好友的歉意,二是渴望尋求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如同死水一般生活的出口。

傾聽內心 面對人生 快樂之源

  哈羅德的87天、627英里的徒步是極其辛苦的。他的決心下得突然,說走就走,以至於沒有穿合適運動鞋,沒有帶足夠的錢,也沒有通知莫琳。一路上他捱過餓、露過宿、暈倒過,然而正是在這漫漫旅途中,他得以有充分的時間和自己對話,慢慢正視那些曾不願翻開的過去,解開一個個心結,回顧自己的人生。

  另一邊的莫琳,也從初時的閉戶躊躇,到在獨處中,在鄰居隻言片語的開導中,慢慢和自己和解,最後決定去哈羅德的徒步終點和他會合。正如文中寫到:「如果我們不能打開心扉」,莫琳想,「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無法理解的東西,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哈羅德和莫琳經過不斷自視,最終找到自我。反觀後期哈羅德的追隨者們(包括徒步者和新聞關注者),跟風一呼而來,後來又快速消散而去,是不是很像人雲亦雲,最後不知所雲的芸芸眾生?

  現代人焦慮敏感多心病,其實感覺源於大腦,往往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所以,正如本書的男女主人公在不自覺中習得的「反求諸己」,剖析自己情緒的因果,才是面對困難的正確態度。傾聽自己的內心,然後像「不停地把一隻腳邁到另一隻腳前面」地直面人生,才是快樂生活之源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