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跨境學童每天都要用較長時間來回兩地
早前有報道表示,有些學校因跨境學童未有在開學日「報到」,因而有剩餘學位令學校資源和行政受到直接影響。有學校表示只有三分一跨境學童來港,需要修訂老師課堂安排,同時擔心日後收生的數量,變相影響到學校所獲得的資源。
跨境學童人數有爆發性增長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源於「單非」和「雙非」家庭的出現。「單非」是父親或母親有居港權的子女,而「雙非」則是本港出生的內地家庭子女,這兩類家庭的子女均可合法在香港讀書升學,直至「零雙非」政策啟動後,數字才急劇下降。
跨境學童專用校網緩「迫爆」
據了解,在2001年和2002年是雙非學童出生的高峰期,教育局有數據顯示2011至2012學年的跨境學童就讀幼稚園的人數為5708人,就讀小學的人數為5276人;在2015至2016學年的跨境學童就讀幼稚園的人數為10407人,就讀小學的人數為14567人,這五年間跨境學童就讀幼稚園和小學的總人數超過兩倍增長。從數字上顯示,現時大約有三萬名跨境學童在香港就學,這意味着過往香港的學校需要將這三萬名學生編配到不同地區的學校。
跨境學童在本港曾經歷一些風波,衍生了一些以學校和慈善團體為主的關注組、壓力團體或組織、政黨互相針鋒相對的議題,甚至媒體炒作的事件。香港乃法治社會,單非和雙非學童有權享有在香港升學的權利以及在港生活相對應福利,這是沒有爭議空間。從現實上去分析一些持份者對跨境學童的爭議,主要為地區性學額不足,社區設施和服務未有適時配套,以及較受家長歡迎的學童入學競爭增加等因素。從教育產業發展而言,愈多學生來港升學對於發展是有利,不但可以讓教學產業多元化,還可以吸引更多辦學團體在香港投資。
教育產業發展和免費教育的結合在香港尚未成熟,結果大部分跨境學童都集中於深圳過境沿線的新界西、北地區的校網報考。故此,上屆政府的教育局設計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希望能紓緩有學校「迫爆」的壓力,同時又可以讓收生尚有空間的學校吸收跨境學童,使資源得以善用。有資料顯示,2017年跨境學童專網學額有明顯增長。例如東涌原本由225個學額增加至2017年的450個學額,增幅達100%,而葵青區則從575個學額新增至850個,增幅接近五成,總體學額由2715個增加至3064個,增幅達12.9%。從上述數字推測,香港有不少學校已預備好接收新一年度的跨境學童。惟今年開始,深圳公立學校能接收「雙非」學童,令香港已預備好給予跨境學童的學額有剩餘,資源需要從速調整。
人口政策規劃非常重要
在跨境學童「迫爆」的時期,除了輿論一面倒的負面批評跨境學童外,幾乎甚少人關注這一批學童的未來。這些學童隨着年齡增長,可以選擇在港繼續升學或事業發展,由於他們均是在港出生,均可享有基本社會福利的權利。可是,過往有不少報道或社會上回響,表示跨境學童在香港難以有歸屬感,不利於香港的未來人才培養發展。故此,在教育和社會福利服務資源規劃下,計劃和預留多少相關資源,成為政策部門的一大考驗。由於香港在上屆政府只是在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中,處理過人口規劃議題,而尚未有政策局去統籌協調相應的資源去為香港未來的人口規劃作出調整,在所難免會有資源錯配或未能盡用的狀況,從今個學年跨境學童入學比率,便反映了人口政策和規劃的重要性。
隨着交通網絡完善,內地的社會基建和相對應的服務和產業亦會跟隨發展而提升,香港仍然擁有完善法制,在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有着相當角色。我身為香港土生土長的八十後,相信跨境學童現象是未來兩地人流互動交往的雛形,若能夠通過此契機做好兩地人民交往的基礎建設,對於日後的經濟和人文互動定必有建設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