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周禮希報道:政府近年推動「綠在區區」社區環保站計劃,至今有四個環保站投入服務。《大公報》記者翻查沙田及東區兩個回收站統計資料,發現除玻璃樽外,其他回收量一直維持低水平。有學者建議政府主動出擊,在社區加設電器回收點。
政府曾向立法會提供「綠在沙田」及「綠在東區」2016年的回收數字,以兩環保站回收最多的玻璃樽為例,2015年全港回收玻璃9300公噸,「綠在沙田」全年回收了約248.8公噸,「綠在東區」回收了234.7公噸,兩個環保站回收量合共佔全港5.2%。
電器回收 僅佔全港0.17%
不過,其餘物種的回收量則未如理想。「綠在區區」回收量第二多的廢物分別為電器、電腦及充電池,沙田和東區全年分別回收了52.1公噸及46.6公噸,而全港一年的電器及電子設備(包括電器、電腦及充電池)回收量多達58500公噸,兩環保站合共回收比例僅為全港的0.17%。
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及亞太可持續固體廢物管理協會主席黃煥忠認為,「綠在區區」的成本效益偏低。「環保回收站在外國相當普遍,但外國人多數自己駕車將電器送至回收站,香港很難仿效這種模式,所以需要靠外展工作,如果在社區內加設一定數量的電器回收點,主動出擊就最好。」
區議員:選址遠離民居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峰指出,「綠在區區」應加強與社區、回收商合作,如邀請回收商將價值低的物品收集後,與「綠在區區」回收價值較高的回收物品交換,達至雙贏。他又指,「一些辦公室搬遷通知有大量可回收物,但環團沒有地方暫存,但『綠在區區』可能有條件。」
此外,「綠在沙田」去年訪客人次約為沙田區總人口5.2%,「綠在東區」的訪客量則佔東區人口約22.5%。「綠在沙田」回收站位於沙田碧湖區,當區區議員黃冰芬認為訪客少,相信因選址遠離民居。
就回收數字,環保署回覆指,他們會不時檢討項目的運作情況,並聽取社區上的意見。署方又指,每個「綠在區區」環保站的訪客數字均受不同因素影響,認為沙田和東區兩個環保站已達令人滿意的使用率,但署方仍會不時檢討運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