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五)/紅軍反「圍剿」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時間:2025-11-05 05:02:07來源:大公报

  左圖: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舉行。右上圖: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中央紅軍攻克漳州後寫的標語。右下圖:進行反「圍剿」的紅軍隊伍。

  革命形勢的恢復和好轉

  黨的六大以後的兩年間,由於黨在工作中實行了堅決轉變,黨的組織有了較大的恢復和發展。到1930年9月,據黨的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統計,全國黨員增加到12.23萬餘人。到年底,黨在全國恢復了17個省委(省工委)和許多特委、市委、縣委的組織。黨在國民黨統治區艱苦卓絕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地下工作經驗。1927年11月成立的中央特科,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在保衛黨中央安全、營救被捕同志、嚴懲叛徒、蒐集情報、溝通同各蘇區的電訊聯繫、配合根據地紅軍作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中央在這時也加強了對各地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工作的領導,使工作獲得巨大發展。到1930年3月,全國紅軍已有13個軍,6.2萬多人。在毛澤東等領導的贛西南、閩西根據地以外,重要的革命根據地還有湘鄂西、鄂豫皖、湘贛、湘鄂贛、閩浙贛、廣西的左右江、廣東的東江和瓊崖等。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是促成這一時期革命形勢好轉最重要的因素。

  發現敵軍弱點 速戰速決

  紅軍和根據地的頑強存在和迅速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震驚。蔣介石集中兵力向各根據地和紅軍發動了多次大規模「圍剿」。

  國民黨軍隊「圍剿」的重點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1930年10月起,蔣介石調集10萬多人,發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成功打破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圍剿」。

  不久,蔣介石又指揮2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紅一方面軍仍堅持「誘敵深入」方針,1931年5月16日至31日,自贛江之畔直達福建建寧,共殲敵3萬多人,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二次「圍剿」,進一步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6月間,蔣介石自任「圍剿」軍總司令,調集30萬人,發動第三次「圍剿」。紅一方面軍歷時3個月,殲敵3萬多人,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第三次「圍剿」。此後,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擴大到跨20餘縣的廣大地區。

  紅軍在反「圍剿」鬥爭中,形成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個殲敵;「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運動中發現敵軍弱點,速戰速決等戰略戰術思想。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建立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之上,解決了紅軍以劣勢兵力和落後裝備戰勝強大敵人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傑出貢獻。

  為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

  土地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具體體現。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隨着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土地革命廣泛地開展起來。

  在贛南、閩西根據地,毛澤東提出一系列深入進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則。1929年4月,他主持制定興國縣《土地法》,將井岡山《土地法》規定的「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7月,在他的指導下,閩西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中作出「自耕農的田地不沒收」「抽多補少」的原則規定。1931年2月,毛澤東又修改井岡山《土地法》中關於農民只有土地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的規定,肯定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選舉產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處於被分割狀態的各根據地的中樞指揮作用,推動了各根據地的政權、經濟、文化教育和黨的自身建設。

  黨的自身建設也得到加強,黨員隊伍不斷擴大,各級黨組織得到健全,培育了艱苦奮鬥、廉潔自律、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革命根據地生機勃勃的景象,使陷於苦難深淵的中國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關鍵詞】

  黨的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

  反「圍剿」 井岡山《土地法》

  土地革命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