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要加快投入大灣區發展

時間:2017-08-25 03:15:33來源:大公網

  最近大家都在談如何把粵港澳大灣區做大做強,大灣區(即九個廣東省內城市加兩個特區)由國家制定的戰略規劃,我們如何去發揮得更好;在粵港澳經商的港商,深刻體會到區內競爭劇烈,就如區內最少有五個機場(香港、澳門、深圳、廣州及珠海),澳門和珠海兩個暫且不提,其餘三個機場同質化日趨嚴重,就如香港機場傳統優勢的歐美、亞洲線路,深圳及廣州機場亦已開通,不但有相同航線,收費和成本上,最少比香港機場便宜三至四成,其他如非洲、南美等偏遠航線,廣州亦在不斷開通。香港已逐漸失去航運龍頭地位,航空運輸的地位,不加緊增強競爭力很快就會被趕上,甚至超越。

  香港的金融優勢近年亦要面對深滬股市,內地金融業估值較香港為高,這亦對香港帶來衝擊。香港的價值與作用除了國家扶持、地緣因素,更重要還是香港人所創造出來的內部發展力,除了外力更有自因。

  香港有必要研究為何新加坡現時仍能雄踞國際航運中心榜首地位。據本人所了解,新加坡迄今仍保留先進製造業,這是難能可貴。工業、商業是要有一定平衡,缺一不可。這些年來,新加坡在各項排名上,均超越香港,在國際上領先;新加坡與香港一樣,缺少自然資源,與海濱為伴,但它近年來在房屋、經濟方面成果顯著。在這方面我們身旁的深圳,更顯得傳承了其真經,深圳得以快速崛起,其智能化工業、創新科技實現創科成品製造,促使其成為亞洲「硅谷」,從而帶動金融、房產及服務業高速發展,這亦是其成全球經濟新貴的原因。

  我始終提倡的是我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框架上,把相關區域要有溝通、協調機制、對接單位等,並定期檢討。同時要有共同理念、意識及行動,這才有可能有更大作為。未來我們還要面對渤海灣區的京津冀、長三角的甬杭滬等兩個內地具實力的灣區競爭。所以說我們粵港澳大灣區不是冠了個名,就各做各的。一定要有短期、中期及長期規劃戰略,我們現亦必需要面對一個現實,如何在人潮、貨流、通關方面進一步簡化,及兩個特區居民與其他九個廣東省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包括經商、居住、就學等多方面。

  黃鵬 香港菁英會理事、香港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名譽會長、富達會常委兼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