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 大腸癌為本港常見癌症,政府去年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惟參與率及計劃成效遠遜預期,首階段大便隱血呈陽性的患者中,44%沒有繼續照大腸鏡。有病人關注組織認為,政府跟進力度及治療配套不足,當中不少市民擔心無錢醫病,不願接受篩查。
大腸癌高居本港癌症首位,每年新增近5000宗新症,較十年前大增約四成。「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於去年九月推出,參與者會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呈陽性,可獲資助接受大腸鏡檢查。若過程中發現瘜肉,醫生會切除並進行化驗,減低瘜肉變癌的機會。
先導計劃最初預期有三成68至70歲的目標人士參與大便隱血測試,九成測試呈陽性人士會照大腸鏡。然而,計劃首階段僅得5%目標長者參加大便隱血測試,其中44%檢驗後,大便隱血呈陽性的患者沒有繼續照大腸鏡。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龐朝輝分析,政府對先導計劃的跟進力度、宣傳教育力度及治療藥物配套不足,是參與率及成效遜於預期的原因。他表示,參加者一旦驗出大便隱性呈陽性後,政府並無跟進,參加者需自行找醫生做大腸鏡檢查,長者亦不清楚風險,加上治療藥物配套不足,部分患者確診後可能負擔不起藥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