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2017兩岸及港澳青年發展論壇」旨在讓各地年輕人了解粵港澳大灣區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以及大灣區的各項政策及真實情況,從而思考自身定位。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年輕人應培養國家觀念和世界視野,以宏觀角度看待大灣區規劃,從而思考如何從中尋覓發展方向。
論壇昨日邀請數名曾在台灣讀書的社會人士分享經歷,眾人都希望年輕人能夠把握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所帶來的機遇。兩岸匯智基金會名譽顧問顧明均認為,深圳經濟發展快速,原因是當地擁有包容和開放的精神,「沒有排外,由零開始(發展),凝聚五湖四海的人才。」反觀台灣現時則變得保守,甚至出現「閉關自守」的心態。
宏觀角度看大灣區覓發展
畢業於台大歷史系的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認為,年輕人不論往哪方面發展,都需要建立歷史觀,稱香港青年應該要有「香港情懷,國家觀念,世界視野」,期望他們以宏觀角度看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指出,國家目前有三大城市群發展戰略,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利用外資額,相當於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總和的一倍;而珠三角地區不論在出口量、利用外資額和對外投資額,皆佔全國超過百分之二十,可見大灣區對國家經濟發展具重要影響力。他估計,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於2025年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灣區;更有望在20年後超越目前擁有六億人口的「東盟十國」,「不要小看它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