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右二)昨日落區,到深水埗探訪一個四口家劏房戶,並送上日用品」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攝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上任後昨日首次落區,到深水埗與基層市民對談交流,談及劏房戶生活缺乏尊嚴,數度哽咽,形容情況「好慘,唔能夠接受!」為紓緩基層住屋難題,他公開提出與社企或非牟利機構合作推行先導計劃,以成本價向低收入家庭出租唐樓「劏房」單位,政府不排除提供資助。他並承諾公屋「有地就起」,以及檢討公屋輪候政策。\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陳帆應社區組織協會邀請,昨日一連探訪三個劏房戶,包括居於100平方呎劏房的四口之家。戶主熊先生講述生活苦況及單位消防隱患,陳帆主動問及孩子學習情況,寄語他們要「畀心機」,並送上日用品。他其後出席社協的座談會,逾70名市民參加。
慨嘆居住環境差過兒時
他在會上憶述兒時的板間房生活,認為當年尚算有尊嚴,慨嘆昨日探訪的劏房居住環境比當年更嚴峻。談及年輕人前景,身為父親的他更數度哽咽說,「見到年輕一代種種難處」令人傷心,並稱「擠迫勉強都可以忍受,但起居飲食、做功課溫書都要喺張床解決,好慘,唔能夠接受!」期間有人向他遞上紙巾,在場有人感動落淚。
多名劏房戶趁機向陳帆提出訴求,輪候公屋11年的李先生稱,新計分制是犧牲單身人士「上樓」機會,建議政府檢討。有四人家庭輪候公屋九年仍未「上樓」,質疑政府鼓勵市民「生多啲」,卻無法解決住屋問題,希望政府提供過渡性房屋,讓劏房居民有更好生活環境。
陳帆回應稱,明白「上樓」是居民的終極目標,政府覓地建屋需時,承諾「有地就起」,亦會檢討公屋輪候政策,希望居民不要怨恨,要「頂住!撐住!」政府並會考慮其他中、短期方案,歡迎市民提出意見,只要方案合法,政府都會考慮。
承諾公屋「有地就起」
對於社協提議,由社福機構作「包租公」,為市民提供環境較衛生、舒適的劏房單位,陳帆認為方案切實可行,建議可參考「光房計劃」做法,但由政府資助社福機構或非牟利機構,租用唐樓,改裝間隔為符合安全和衛生條件的劏房,再用「成本價」租予有需要市民,減輕基層經濟負擔,冀與地區組織合作推先導計劃。
他認為社福機構可應付涉及的財政負擔,若劏房租金仍與市民的負擔能力有差距,當局可考慮透過財政支援或社會資源,填補有關空隙。他解釋由有關租用單位再分租,好處是資金需求較少,惠及人數較多,舉例買一個舊單位需一千萬元,而租用每月二萬元,一千萬元已可租500個位。
對於局長公開接納建議,社協主任何喜華坦言「好意外」,原以為陳帆工作「死板」,不料他態度開放,敢接納超越政策的事,有別於政府一貫穩陣作風,相信他是有心人,對他擔任局長有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