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第一聲蟬鳴\胡一峰

時間:2025-07-04 05:02:25來源:大公报

  傍晚,騎車回家,路過幾棵並排的行道樹,忽然聽到一聲蟬鳴,清晰而短暫,似乎只為和我打聲招呼。心中一動,夏天到了。長袖襯衫一個月前換了短袖,春秋衫「刀槍入庫」,家裏的空調也上崗好幾天了,女兒早就在冰箱裏劃出了冰淇淋的專屬儲藏區……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夏天已像空氣一樣,瀰漫到我周邊。不過,今天這聲蟬鳴,卻是正式的宣告。

  記憶裏的夏天,確實少不了蟬,也就是知了。各地對知了的稱呼不同,很多據說源自牠的叫聲,奇怪的是,不同地方的人聽到的知了叫似乎大相徑庭,在我老家,我們聽到的知了叫聲是「yang/si/ta」,就用這三個音作了牠的名字。其實,知了分不同品種,但或許牠們習慣於混在一起大叫,和鳴聲中就分不清誰是誰了。

  又聽一位北京本地朋友說,他到南方去,聽到的知了叫更脆,「帶着水音兒」。我缺乏樂感,聽覺亦不敏,記憶裏的南方知了叫起來似乎不怎麼脆,耳畔的北方知了叫聲也並不「乾」。於我而言,蟬鳴的基本功能是預報夏天的到來,至於叫得成色如何,並不要緊,就像叫早的鬧鐘,我從不刻意選擇什麼樂曲或響動。

  時鐘發明於十二三世紀的本篤會修道院,本是為了給修士做功課提供精準的時間,讓修道院的日常事務有章可循。作為計時手段,時鐘本是自然的代言人,卻從發明伊始便帶着訓誡意味。這樣的例子在這個技術感十足的社會裏舉不勝舉。比如,換季,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於動物而言,不過是掉毛長毛的例行公事。現代人卻將其做成了一套繁瑣的儀程,穿不當季、吃不當季、行不當季,都成了大問題。商家則把換季當商機,從幾百幾千幾萬的服飾到幾塊十幾二十的奶茶,都從中尋找或製造着誘惑你掏錢的理由。其實,與其忙於打卡夏天的第一套夏裝、秋季的第一杯奶茶,不如聽聽第一聲蟬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