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嘉琪喜見文憑試保持AL水平,並獲海內外廣泛認可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記者 呂少群
如果說千禧教改改變香港升學、考試等教育體制,作為教改配套的課程改革則重塑了香港教學生態。十五年來,IT教學在中小學全面普及,中小學、幼稚園、特殊教育課程,以學習領域知識改變純學科觀念,融入共通能力,提倡學會學習,放棄填鴨背誦,優質教育基金廣泛資助創新項目,內地交流和認識國情活動持續推展,陳嘉琪都全程參與。
課改全靠團隊合作
回應記者形容她是課改「推手」的稱號,陳嘉琪表示課改是整個團隊的工作,是一班具專業精神同事一齊做,不可能由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更有課程發展議會的帶領及諮詢。「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考慮了各方麵條件和形勢,都是認為在當時是最恰當,但未必最完美。」
2012年,最後一屆高級程度會考(AL)、第一屆中學文憑試(DSE)同年開考,兩批中學畢業生同年上大學,前者是三年制,後者是四年制,無論中學或大學都要應付三年新舊兩制並行、兩批學生同期在校園學習、活動,學界稱之「雙軌年」,結果做到「軟着陸」,沒有出亂子。陳嘉琪形容是奇跡。
她點出幕後功臣,除了考評局和教育局聯合委員會,特別稱讚港大教務長韋永庚及各大專統籌收生的朋友,學士通過聯招申請,另設網上平台Eapps招副學士,並以電子形式分批報名和放榜,都是按部就班,大家一起傾出來。
「我們與輔導教師協會時任主席何玉芬等專責小組攜手同行,安排了放榜預演。還在放榜當天設立應變小組。學生的多元出路也作了計劃。三年的預備工夫沒有白費。」
中學不宜太早分流
陳嘉琪表示,文憑試保持AL水平,並獲海內外廣泛認可。她強調,推行新學制是回應教改報告書提倡的多元選擇,「大學三改四,是要增強香港人才,人才在二千年時已開始錯配,會考生離校後無順暢的升學途徑,工種與知識和能力不匹配。社會發展第三產業,需要科技人才,又講求終身學習。
大學課程由專門變得寬廣,一年級先學基礎課程,二年級才選主修。中學不應仍停留於篩選,太早分流也不適宜,新高中修課模式採取4+2X模式,即四科主修科(中英數通識)加兩科選修科。但她堅持要有第三科,甚至第四科的選擇,以滿足不同學校需要。「當年,中文大學高等程度會考(HL),也只要求考六科。」
文憑試實施六屆以來,陳嘉琪透露局方一直追蹤學生表現,又說大學表示分不出DSE和AL學生,「外國院校,例如美國和加拿大,都肯定香港DSE貨真價實。教資會統計也顯示,修讀科學科技和醫療相關課程的學生由2012年的29%,升至2016年的超過40%。」她補充,舊制中五生出路有限,只有四成中學生在本港升學,新制下,八成中學生在港升學,逾一成在兩岸和外地升學。文憑試也獲得僱主承認,大部分應用學習科目與資歷架構掛鈎,證書可用於升學及就業。「大學說文憑試無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