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韋志成透露,市建局重建項目將加入新元素,改善居住質素
「納米樓」湧現,港人居住環境愈來愈擠迫。市區重建局提議,在重建項目引入共享空間,「三招」助住戶騰出更多單位活動空間,包括在大廈平台或地牢設共用儲存空間作「迷你倉」,讓住戶放置換季物件如衣物、被褥、暖爐、抽濕機等;加設共用的自助洗衣房,騰出擺放洗衣機和乾衣機的家居空間作其他用途。室內則研究引進「變形金剛」式的機械式傢具(Robotic Furniture),提供更「慳位」傢具。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日發表網誌稱,俗稱「蚊型盤」、「納米盤」的新盤迷你單位,近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般是實用面積不足200平方呎的開放式或一房單位。他指住宅單位愈來愈細,源於本港家庭結構轉變,也是土地短缺的現實困境。市建局早年已要求轄下項目的單位,實用面積不可少於260平方呎,但面對市場對住宅單位的龐大需求,加上市建局重建項目已沒有增加地積比空間,細單位無可避免成為主要的單位供應來源。
須犧牲部分住宅樓面面積
韋志成透露,市建局重建項目將加入新元素,改善居住質素。構思之一是在樓宇內提供共用設施,包括利用大廈的平台或地牢,設立共用儲存空間,讓住戶存放季節性物件,例如衣物、被褥、暖爐、抽濕機等不屬四季常用但佔較多空間的物品,省卻住戶尋找額外儲存空間或租用迷你倉的煩惱和開支,方便住客寄放和提取之餘,又可釋出住宅空間。
市建局又估計,成員不多的家庭,尤其是一人或年輕夫婦的二人家庭,一星期使用洗衣機次數少,所以構思在大廈設置自助洗衣設施,以經濟成本價供住客使用,方便住戶騰出家居空間作其他用途。
市建局並研究,在細單位引進機械式傢具(Robotic Furniture),即設計出融合電視櫃、電腦桌、衣櫥和床鋪等集多功能於一身的機械式傢俬系統,隨時改變單位空間,拉出自己需要的傢具。當局正構思,在市建局項目的開放式或一人單位的示範單位,嘗試使用機械式傢具,觀察可行性和用家接受程度。
「若在項目開始建築時,便將這種『共享設施』好好規劃為樓宇一部分,就能有效地為空間創造實用的功能,改善居住環境之餘,也能為樓宇增值」,但韋志成承認,若要落實「共用設施」概念,尚有技術問題需解決,例如設施需配合大廈的消防設施和要求等,而現行的《建築物條例》並沒有相應的樓面面積寬免,換言之,如為住戶提供共用設施,便須犧牲部分的住宅樓面面積。至於引入機械式傢俬系統,涉及設計圖則的調整,亦受制於樓宇及單位內的間隔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