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琪報道:38歲的陳先生於中學時已出現大便有血,及嚴重便秘狀況,惟醫生誤診為潰瘍性腸炎,令病情一直拖延,甚至出現其他併發症。直至十年前才正式確診為克隆氏症,並需切除壞死腸部,至今仍未「斷尾」。有醫生稱,20至30歲屬於患上克隆氏症高危年齡,暫時僅有藥物及切腸手術作為治療方法。
陳先生表示,發病初期,持續七、八年大便有血,不時腳踝出現紅腫,但一直不以為意。直至23歲時出現嚴重併發症時,如發燒、雙腳紅腫,關節疼痛等症狀,才第一次使用類固醇醫治。後來,病情再次惡化,出現嚴重便秘,再向醫生求診,被誤診為潰瘍性腸炎,要進食瀉藥,及灌腸治療,「醫生嗰時仲以為我偷偷地無食瀉藥」。
20至30歲屬高危一族
陳先生最終透過磁力共振檢查,才發現腸道嚴重收窄,「嗰陣連照腸鏡都無辦法伸入去,才去私家醫生照磁力共振」,並被確診患上克隆氏症,十年前進行腹腔鏡切除直腸和結腸造口手術。不過,去年又再復發,至今需要用生物製劑控制病情。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稱,克隆氏症病人較常在兒童或年輕時期首次發病,當中20至30歲屬於高危年齡,更佔70%。她說,愈年輕病發,嚴重性愈高,例如小朋友「食極唔肥」、不敢進食等,均可能會影響小朋友身體成長及社交圈等;本港最小的患者年齡只有六歲。
黃秀娟又稱,雖然類固醇可能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但確診克隆氏症後一般需以類固醇、生物製劑控制病情,每十個病人,有七至八人一生人至少要做1.5至兩次手術,部分病徵更可能伴隨終身。目前,治療克隆氏症的方法主要是藥物、切腸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