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克隆氏症廿年飆七倍

時間:2017-04-26 03:15:16來源:大公網

  圖:陳先生(中)於十年前才正式確診克隆氏症,並需切除壞死腸部,至今仍未「斷尾」。左為黃秀娟,右為沈祖堯

  長期大便出血、便秘或腹瀉,可能已患上「全身發炎」克隆氏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本港克隆氏症發病率20年間飆升七倍,發病率位列亞洲首位。惟該病成因依然是「謎」,中大初步估計與抗生素及食品添加劑等有關,未來會與內地及澳洲醫院針對展開為期三年的跨國大型研究,找出病理成因。\大公報記者 張琪

  克隆氏症屬炎症性腸病,可影響病人整條消化道,由口腔至肛門的任何位置都有機會發炎、潰瘍,甚至出血,如雙腳潰爛、眼睛發炎,甚至膽管發炎,部分病徵亦會伴隨終身。而且克隆氏症除可引致腸道收窄,出現肚痛、肚脹、嘔吐等症狀,或肛周瘻管出現失禁等情況;嚴重腸道內的滲漏及膿泡更會產生不正常管道而造成瘻管,侵入臨近器官,甚至出現腸道滲透,引致敗血症及腹膜炎等併發症。

  澳洲發病率全球最高

  中大校長兼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稱,澳洲克隆氏症發病率全球最高,平均每十萬人有14人發病;本港於1995年時,每十萬人中有0.2人發病,但至2014年時已飆升七倍,增至每十萬人中有1.5人發病,他懷疑是環境因素引致病發。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表示,環境因素影響腸道微生物群,或會引致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以往在歐美等國家發病率較高,但新興國家隨上世紀50年代工業高速發展後,發病率明顯增加,病因至今未明。中大成功取得紐約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資助18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與內地及澳洲醫院合作,分別是西京消化病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北京陸軍總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澳洲昆士蘭大學及墨爾本大學,進行名為「ENIGMA研究─東半球炎症性腸病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項目。該項目主要針對分析食物、防腐劑等環境因素對腸道影響,冀找出克隆氏症成因。

  參與是項研究的澳洲墨爾本大學腸胃學教授Michael Kamm稱,近年不少地方都以抗生素養殖禽畜,令食物帶有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也可能是令腸道微生物產生變化而致病的成因。

  跨國研究找致病源頭

  黃秀娟解釋,平日生活中攝取抗生素、食物中的防腐劑、加工肉等均會影響腸道或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增加患病風險。過往研究顯示,澳洲及本港健康人士腸道微生物群狀況相似,但兩地克隆氏症病人體內的腸道微生物群並非不相似,間接反映不同地方的生活習慣對腸道微生物群影響均不相同。黃又稱,今次跨國研究主要研究腸道微生物群及飲食習慣之間的關聯,將會各地要分別招募克隆氏症病人及健康人士各最少100人,並透過抽驗他們的血液、糞便及活組織樣本,分析體內的細菌DNA,及了解受訪者的飲食習慣,以找出致病源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