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不打機 打乒乓 不亦樂乎

時間:2017-04-16 03:15:17來源:大公網

  圖:球局每15分鐘一節,參加者可自選對手切磋

  乒乓球是熱門運動之一,兩個人已可玩得不亦樂乎,但來來去去也是一兩位對手,總會感到沉悶,透過網上約戰不同人切磋的球局應運而生。《大公報》記者早前走訪一個20人球局,有初中生為提升球技,做完功課不玩遊戲機,趕往體育館挑戰成年人;已屬「婆婆級」的退休人士,參加球局原先只為消磨時間過日辰,豈料偶爾會變身成為「盡訴心中情」的白姐姐,細聽球友吐苦水;也有新來港人士藉球局結識朋友,融入香港。一場「快樂乒乓」,盡見人生百態。

  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文/圖)

  上月一個星期三晚上,記者在調景嶺體育館的「善樂球局」看到,出席的20人,有男有女,年齡由14至60多歲,全是業餘乒乓球愛好者,各人向主辦者mym支付25元,即各自挑選對手切磋。

  數年前由一張球枱開始

  網名mym的趙日明,以往任職大專講師,現在視球局為「第二職業」,每星期舉辦兩三次「球局」,負責租場和提供乒乓球,召集志同道合的球友較技。

  「以往工作繁忙,很難約朋友打波,三、四年前開始,與數名波友組織球局,由最初只有一張球枱,數人參與,逐步發展至現時每周定期兩、三次球聚,每次多達20人」mym說,出席者男女老少皆有,中、小學生、退休人士、公司老闆,甚至來自內地、台灣等地,「不少人最初只是萍水相逢,熟絡後變成朋友,甚至定時出外聚餐!」

  球局多在閒日晚間舉行,該時段有人會選擇看電視,學生哥則可能正在做功課,或做完功課後打遊戲機消遣,14歲的鄧皓輝寧願到球局練波,「日間在學校,或者參加青苗(體育培訓計劃)打球,大家年齡相若,球局卻不同,沒有年齡限制,可以接觸不同球路的人,有助提升技術!」他笑言,只要做完功課,不影響學業,家人不反對他參加。

  「婆婆級」聽球友吐苦水

  屬「婆婆級」的林女士,球齡八年,每周定期出席三場球局。她笑言,球枱上沒有年齡區分,曾經與一名年輕人交手,結果成為好友,對方甚至跟她分享煩惱,大談「阿媽點對我、返學畀人蝦、讀書幾辛苦」,盡訴心中情。

  乒乓球在內地十分受歡迎,在香港大學物理系任職研究助理教授的俞弘毅,六年前從內地來港,透過網上尋找球友,一場又一場的友誼賽,讓他融入香港,據他觀察所得:「內地球友實力較勁,心態較強烈,相反香港球友較友好,把勝負看得比較輕!」透過運動,有助他打破兩地文化隔膜。

  禁賭博 缺席列黑名單

  本港大部分的球局,均是透過「香港乒乓球論壇」(www.hkttf.com)約戰。論壇建立人陳樹恩(阿MAO)表示,球局有一定規矩,包括嚴禁球局有賭博成分、缺席者會列入黑名單等,收費及打法由主辦者自行決定,但一般建議每小時收費10元。他表示,論壇成立10年,當初只為方便「自己約人打波」,豈料反應踴躍,近年更成為球友「聚腳點」,平均每日有2.26個球局約戰,他希望,業餘愛好者可以透過約戰,享受「快樂乒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