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現時有七間非政府機構營辦食物銀行,包括保良局、聖雅各福群會、東華三院以及婦聯,服務幾乎遍布全港各區。食物銀行除了提供罐頭食物,亦會提供超市券讓受助家庭自行購買鮮肉及蔬果,一人一周可獲兩份米、七個麵以及魚肉罐頭各一罐,有受助婆婆就嫌罐頭太重,寧願要食物券自行購買。
社署在2009年2月撥款予五間非政府機構,在全港推行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為難以應付日常食物開支的個人或家庭,提供短期食物援助。為了加強服務和管理效率,社署於2014年3月1日將服務計劃總數由五個增加至七個。現行營運機構包括聖雅各福群會、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東華三院、香港婦聯有限公司、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以及保良局。
食物援助種類繁多,受助的關婆婆直言,自己通常不會領罐頭,由於太重,要拿回家感到吃力,會轉而換取超市券。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服務督導主任袁慧明表示,會有不同「餐單」分發食物給普通家庭、露宿者及少數族裔人士。少數族裔會有印度米、酥油以及豆類罐頭等;露宿者欠缺煮食工具,會分發較多餐券。普通家庭,則是一人一周可獲兩份米、七個麵、魚肉罐頭各一,麥片、餅乾、雞蛋以及超市食物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