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大及國內外學者提倡中國漁業改革

時間:2017-01-23 20:18:30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1月23日訊(記者唐曉明)一份由包括香港大學等國內外學術機構的18名學者聯合撰寫,有關中國漁業管理的挑戰和機遇,題為《中國海洋漁業改革的契機》的研究報告,剛於《美國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發表。

  報告指出,中國的「十三五」計劃為國內的海洋保護和漁業資源恢復提供了潛在的政策平台,造就一個黃金機會,讓中國的漁業資源管理制度得以進行徹底的改革。

  共同作者之一,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薛綺雯(Professor Yvonne Sadovy)認為,香港不論在魚類品種,或在海洋保護上面對過度捕撈和魚類數目下降等的挑戰,與內地都很相似,故報告有很多香港可以借鑑的地方。

  薛綺雯說:「香港已失去了很多具標誌性的特有魚類品種,例如紅斑(Red grouper)、鰲魚/黃唇魚(Giant yellow croaker)和黃花(Large yellow croaker)等,曾幾何時我們的海產供應幾乎是自給自足,現時卻主要依賴從其他國家進口開海產以維持供應。」

  她續說:「雖然不是所有的解決方案都適用於香港,但其中有關過度捕撈和海產供應上的問題,絕對有參考價值。舉個例子,在海洋保護區內捕魚的問題,便應該更有效地被禁止;進口魚類的文件資料應該妥善管理並具透明度,以便追蹤供應來源。在漁業管理上,我們應該與內地合作,因為很多魚類的活動範圍,並不限於香港水域。香港政府最近發表了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hkbsap/con_hkbsap.html 附件一:行動及具體行動清單),提出致力於生態保育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現在是恰當時候,進一步關心我們的漁業發展。」

  全球漁業資源已持續下降至令人憂慮的低水平。這批來自國內外海洋漁業專家的研究結論,指出唯有中國政府進行重大的制度改革,其海洋漁業管理模式才得以按最新的漁業資源養護計劃實現真正的改變。

  研究由史丹福大學糧食安全和環境中心曹玲和中心主任羅莎蒙德·奈勒帶領,18位學者詳細研究了自1978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中國政府有關海洋漁業的優次事項、政策和實施結果,並探討了當前領導層的「生態文明」的建設議程,如何能在未來幾年成功地轉變海洋資源管理的模式。

  曹玲說:「我們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十三五』計劃能為中國的海洋漁業改革提供什麼樣的機會,並探討如何依據科學知識來設計和實施漁業管理,以達到在中國海域生態系統實現生態文明的目的。」

  最新的「十三五」計劃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和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恢復捕撈漁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政策平台。作者們認為,雖然中國為扭轉魚類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要實現海洋漁業管理的真正轉變,還需要進行認真的制度性改革。他們建議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漁業管理新制度、明確漁業准入限制、統一各省漁業政策、實施漁業管理人員教育計劃,以及增加公眾獲取漁業科學數據的途徑。

  報告強調支撐中國漁業管理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這些文化背景常常被西方科學家所忽視和誤解。奈勒說:「中國將按自己的文化規範來管理漁業資源。了解這些文化差異,將有助於在海洋科學和可持續漁業管理方面,建立一個更強的國際共同體。」

  這項研究正值中國制訂漁業保護計劃的特殊階段。目前中國正在為『十三五』計劃制訂海洋和漁業的具體目標,其最終目的是加快漁業發展轉型,按生態要求管理海洋漁業,並使傳統漁業現代化。顯然,中國在這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參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已察覺中國在推進漁業保育的努力,他們希望這份報告能帶出一個重要訊息:中國政府如要實現其漁業管理目標,真正的體制性改革非常重要。

  上海海洋大學的作者周應祺認為:「漁業管理和資源保護是一項複雜的任務,要重建中國衰退的漁業需要進行認真的制度改革,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