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不一樣的親情

時間:2017-01-12 03:15:31來源:大公網

  筆者在美國唸大學時的一位教授最近退休,和妻子來亞洲遊玩。留港兩天期間,相約筆者飯敘。多年不見,這位有得克薩斯州鄉音的教授已變得兩鬢斑白,身形發胖,驟看極像聖誕老人。他帶來一份令筆者十分感動又驚喜的禮物,就是一隻手工縫製的毛絨布小貓公仔。

  細看之下,發現貓公仔的樣子似曾相識,原來就是某年感恩節去老師家探訪時見過的那頭身有虎紋的胖貓兒,牠傻呼呼的樣子十分可愛。貓兒伴隨教授13個年頭後登天,剩下的牧羊犬撒手塵寰後再沒飼養動物,冷清清的家更形蕭瑟。

  教授有位獨生女已遠嫁到法國多年,過年過節也只打電話來問候一下,甚少回娘家探望父母。亦因女兒沒孩子,所以老師常慨嘆偌大的家欠缺了小孩的歡笑聲,只好把老貓當成孫兒,喚牠作Grand Tiger,閒來打理花園作物度日,做個照顧者的角色,以解寂寥。

  不同國度 觀念亦各異

  當年筆者是少數的香港學生,教授也是第一次教中國人,課餘的交流總會提及東丶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習慣。美國沒有兒女長大後照顧父母的文化,兩代各自生活,經濟各自為政,即使父母年老病弱也只能自理,各安天命,他們對此觀念感覺合理正常,所以即使女兒甚少見他們,甚至沒有照顧他們,卻從沒猜疑女兒對父母的愛。相反,他不太理解中國人孝道的含義,更不明白結了婚的子女為何仍要供養父母。然而,筆者也不太理解少溝通又疏離的關係,如何感受愛和親情?相較於中國,美國文化中的親情似乎既簡單又不費力。

  在文化建立時對各種事物定下的意義,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後,若符合這個民族的感情和利益,便會得到認同,成為道德標準。是以,同一樣的事情放在不同的國度,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定義、理解和觀念。從這個不一樣的親情層面延伸思考其他事情,不難明白國與國之間為何存在矛盾。習慣了一種文化,會希望其他人跟從,更會對認為不合自己定義或標準的其他文化作出批評。這種自己是對的其他人是錯的思維,非常不合理和不公平。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才有和平。

集仁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