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完整地看完了當年很火的泰國電影《初戀那件小事》。在電影中,最讓我震撼的是,女主角小水對男主角阿亮深情告白的勇氣;最讓我心痛的是,小水聲淚俱下告白後,得知阿亮已在一周前有女友的不知所措;最讓我意外的是,一直不願表露心跡的阿亮,其實一直喜歡着小水,並收集她的一切組成相冊;最讓我感動的是,九年後已成為知名設計師的小水從美國回來,阿亮的一句「我一直等着『那個人』從美國回來」……
這部「小清新」的影片,除了激盪起曾經青春年少回憶,還傳達了一種積極愛情觀,讓我頗為欣賞。影片提及一本有趣的書《讓那個人愛上你的九種方法》,書中有這樣兩句:「要讓愛情成為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厲害,更漂亮,每個方面都變得更好,那個人就會自己回頭看你」;「如果要為愛努力,就要盡心盡力去做,你愛的人,就會自己來找你」。正如接受採訪的小水在節目中所說:「我努力改進,只要是我認為可以變美變好的事,我都願意去做。同時,我也努力學習,讓自己成績變好,為了讓他能注意到我。」「他就像我生命中的靈感,他讓我了解愛的積極意義,他就像是讓我一直前進的動力,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在青春記憶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吸引着你,或激勵,或鼓舞,帶給你前行動力,讓你不斷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並向着這個目標不懈努力。他們是「生命中的靈感」,帶給你完善自我的創意,讓你不斷受啟發,總有新想法要去實行。「讓自己變得更厲害、更漂亮,每個方面都變得更好」,請注意,這是一種對「自我完善」的專注,着眼點和主角是「自己」,而不是他人,不是為討好某人或盲目地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依然是在「做自己」,這是最重要。
當你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成為了想要成為的自己,你該有能力相信,你配得起心目中的「他(她)」,假如你仍得不到自己想要又「配得起」的「那個人」,你該有這樣的自信:這是「他(她)」的損失,或者,你們暫時還沒有緣分。很贊同伊能靜在《靈魂的自由》中所說:「放下和放棄是不同的,放下是寬大,放棄卻是卑怯。放下是因為那不屬於我,放棄卻是因為我無法獲得。」當你成全了與「那個人」匹配的自己,若仍無法得到他(她),只能說那不屬於你,而非你沒有能力、資格去獲得。當你確認那不屬於你,不妨選擇寬大地放下,請記住,這不是「放棄」,不是「卑怯」,不必為此而感到無奈、屈辱,你不是失敗者,相反地,你成功了,因為收穫了一個成長的自己,還因為,勇敢地放下一個不屬於自己的選擇,意味着,你離那個正確、屬於自己的選擇,更前進了一步。為着那個真正跟你有緣的、「值得你」的人,你要以同樣,甚至更大熱情去努力,因為他(她)一定在,並值得你的奮鬥和等待。
對於與我無緣的「那個人」,我會永遠感激你,讓我成長為現在的我;對於「值得我」的「有緣人」,我會加倍努力、耐心等待,成為值得你驕傲的、值得你愛的「Better Me」!感謝你,一直對我說「好棒」,我會加油,繼續做「棒棒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