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科學老師,主要輔導學生製作科學微電影。什麼是科學微電影?它是一個讓學生拿起攝像機,記錄自己探究的科學問題,通過剪輯,將記錄下來的視頻製作成一個五至八分鐘影片。科學微電影把抽象科學論文寫在熒幕上,讓學生以更簡單、更直觀方式去探究科學、表達發現,我認為這種新穎科學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具有更強吸引力。
今年十月,我參加了在美國波士頓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青少年科學發現影像大賽」,在比賽現場,我遇到許多以前參加過科學微電影活動的學生,他們也是本次比賽的參賽選手。
呂樂同學2013年就開始接觸科學微電影,那年他高二,是一個相當靦覥的同學:不管我們主動和呂樂講什麼,他都用盡量短語言來回答,更別提主動講話。但是他對攝影和探究科學很感興趣,希望嘗試製作科學微電影。呂樂將「解決城市中的環境噪音」作為主題,拍攝記錄了自己探究的過程。為了驗證聲學原理設計實驗、為了了解人們對噪音的感受而採訪調查、為了獲得噪音數據而晝夜蹲點測量,最終完成作品《環境音樂PK環境噪音》。這些過程,讓呂樂有所感悟。
高中畢業後,呂樂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這次在美國相見,他帶着2013年的作品來參賽,現在的他已經是一個陽光十足男孩:與他人主動交談,老師、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在介紹自己作品時也是自信十足。
影片達150萬人次點擊
傅祉潤同學是一個常年獨居海外讀書的學生,2014年那年,她正在英國讀中學,偶然聽媽媽講到「香港科學微電影夏令營」,她以為這是一個讓學生當演員演電影活動,於是熱愛文藝的她果斷報名。來到夏令營,她才發現原來這裏的活動是用攝像機記錄科學發現;不是讓她當演員,而是去拍攝大自然的「演員」:蝸牛、壁虎、蜘蛛……這並沒有讓她失望,反而和小組的同學在香港太平山發現了一種外皮包裹着殼的蝸牛。這讓她驚奇不已,她和組員一起用攝像機記錄下了這種蝸牛的生活習性,完成作品《皮包殼的樹棲蝸牛》。這部作品,當年在網上展播時,一度達到了150萬人次點擊率。這次活動之後,傅祉潤多了一個愛好:研究生物。2015年時,她繼續參加夏令營活動,完成又一部作品《帝國的交通》。
這次在美國相見,她帶着2014、2015兩年完成的作品來參賽。在比賽開幕式,她被選為學生代表進行發言,在提到對科學微電影活動感受的時候,她說:「在過去兩年裏,我一直沒有離開科學微電影活動,只要時間可以我都會參加;科學微電影從來沒有讓我感覺到無聊與乏味,每一次參與都會有新發現和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
梁潔茹同學是佛山市順德區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高二同學,從去年年底到今年暑假,她參加了學校科學微電影校本課程,她和組員選定的主題是探究家鄉古老的石拱橋。在製作影片過程中,潔茹和組員們遇到最大難題,是如何有邏輯、將拱橋科學原理用鏡頭展現在熒幕上。我曾見證過這組同學在今年四月份完成第一部作品,真的是糟糕透了。但是,老師每次提出修改建議,潔茹和組員都虛心接受,並且很快就可以對影片做出修改。就這樣一來二去,從四月份修改到了八月份,他們才完成了最終作品《石拱橋—逢簡水鄉的靈魂》。
本次大賽答辯時,潔茹同學就提到作品反覆修改過程,她認為自己作品能走到今天,與小組成員相互鼓勵、面對困難不放棄有密切關係。同時,她也為同校未到現場的兩個作品的同學答辯。
和呂樂、傅祉潤、梁潔茹有類似經歷,現場還有很多同學,他們通過科學微電影變得好奇、變得積極、變得自信!未到現場的,還有更多。
這種變化,不正是一名老師的心願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