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漁民冒着日軍的槍林彈雨,划着小舢舨衝入海中,挽救了數百名英軍戰俘的生命。
8月8日,改編自中國漁民冒死營救英國戰俘事件的影片《東極島》率先在內地上映,8月28日將在香港上畫。影片是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同一題材的故事片,主要講述日軍運送英軍戰俘的里斯本丸號被美軍魚雷擊中沉沒,附近浙江東極島漁民自發出海營救,許多盟軍士兵因此回到家鄉的故事。/華 明
影片的題材價值在於,在80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不僅是頑強的抗爭者、被援助者,更以自身的力量為這場關乎人類命運的鬥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應該讓世界都看到,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聯盟中,也是無私援助的給予者。
還原歷史可圈可點
影片對歷史氛圍的還原可圈可點。1942年的東極島,熾烈的陽光、有力的海風、簡潔質樸的漁村、古銅皮膚的漁民,都極具造型感。漁民們受困於日本佔領者的統治,經歷了親人遭殺戮被逮捕,仍然有着「海上有難,必救」這種樸素的人道主義思想。雖然漁民們不知道英國在什麼位置,雖然日軍馬上要屠村,這些普通的中國百姓依然團結一心下海救人,給命懸一線的盟軍士兵活下去的希望。
《東極島》全片精華集中在海上營救的高潮段落。海面上波濤洶湧,日軍的炮火不時在周圍炸裂,漁民們毫無懼色,在巨浪顛簸中勇於對抗危險,去營救那些素不相識的生命。場景戲劇衝突強烈,調度靈活有力,場面恢宏大氣,懸念層出不窮,將緊張刺激的營救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沉浸其中欲罷不能,深刻感受到了漁民們骨子裏的勇敢無畏與熱血擔當,以及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從製作水平看,《東極島》克服了海難題材特有的難度,達到了中國電影的高水準,與世界同類題材電影相比也不遑多讓。
為了呈現逼真的海難場景,劇組煞費苦心利用水箱模擬出船隻在大海中遭遇風浪時的搖晃和顛簸,配合造浪機製造出的驚濤駭浪,讓觀眾身臨其境。沉船部分更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通過特效與實景拍攝的融合,巨輪緩緩沉沒,海水倒灌,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無論是船體斷裂的細節,還是海水中人們掙扎求生的場景都極具衝擊力。為了拍攝水下鏡頭,劇組輾轉多個深度與功能各異的水棚,進行了長達70天的水下實拍,還首次採用「水下聯排雙機位超寬拍攝」,借助水下無人機完成拍攝,力求還原真實的水下世界。
引發觀眾沉浸式觀影
為了拍出海面日夜變化的自然效果,劇組燈光團隊調用大量燈具和十餘台起重機,可謂不惜成本。此外,影片累計超過1000個視效鏡頭,從出海營救前的驚濤駭浪,到巨輪傾覆的驚險瞬間,再到上百人掙扎的海難求生等場景,絕大部分都由多種視覺手段結合完成,讓觀眾沉浸在這場熱血營救之中。
不過,《東極島》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的明顯缺點。阿贔(朱一龍飾)和阿蕩(吳磊飾)是海盜後代,影片開場給出了二人與土著漁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設定,但從頭到尾朱一龍所飾演的角色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強烈的身份對立關係並沒有給劇情增添更多張力。逃兵陳先生(陳明昊飾)單刀赴會的殺敵悲壯,被醉酒失控搞成一場鬧劇;保長李元興(楊皓宇飾)一直秉持「忍着」的生存哲學。但島上常駐日軍只有兩名,而漁民數量是其幾十倍……
此外,影片在敘事節奏上也存在問題,許多場景拖沓冗長,編導似乎在刻意引導觀眾的情緒,直白地告訴觀眾何時該流淚、何時該憤怒,而不是通過自然流暢的敘事讓觀眾沉浸其中、油然而生。這種編排使得字幕上打出的距離里斯本丸沉沒還有多長時間的倒計時完全被懸置,無法產生緊張感和壓迫感。
總體看來,《東極島》的製作水平相當高,強大的演員陣容和精彩的製作特效,為影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民族精神和堅韌氣節,是一個值得向全世界講述的故事。然而,由於編導在劇本打磨和敘事節奏把握上的不足,影片的傳播效果還有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