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衡雲留正氣,楚辭孤竹證同心。
今年是曾國藩▉誔/誕▉辰二百周年,一股曾國藩熱繼續席捲中國。從百姓口中的「曾剃頭」,到史學家筆下的「漢奸劊子手」,對曾國藩毀譽不一。唐浩明的《曾國藩》,也許能還原一個真實的曾國藩。
曾國藩可謂官至極品,二十八歲入翰苑,三十七歲授禮部侍郎,平服太平之亂,更授兩江總督,然這些表面浮華背後,真實的曾國藩其實三次企圖自殺,一生坎坷,內心極度矛盾與悲涼。定下心來,打開唐浩明關於曾國藩的三部大書,讓我們細細品味。
年輕時的曾國藩絕對是個才華橫溢好學生,按現在的話說,正兒八經的「北大」文科高材生,師從當時著名理學家唐鑒。
他的老師唐鑒要求嚴格,曾國藩也非常勤奮,唐鑒告訴他,修身最好辦法是記日記,於是他每天必記日記,多麼繁瑣事情都寫下來。曾國藩在日記中罵自己畜生不如,唐鑒看後點點頭說就是要這樣批評自己才有效果,細讀《曾國藩家書》,你會從中看到曾國藩對自己要求是多麼嚴格極致。
唐鑒還告訴曾國藩所謂讀書的方法:「讀書之法當以《朱子全書》為宗,檢身之要貴在整齊嚴肅,主一無適」,曾國藩為專注讀書立下日課,分為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貳、讀史、寫日記、記茶餘偶談、日作詩文數首、謹言、保身、早起臨摹字帖、夜不出門十二條。即使在曾國藩和太平天國沒日沒夜生死存亡的戰爭時候,曾國藩還能基本堅持這十二條,留下如《挺經》、《經史百家雜鈔》等作品,實乃不易。
冷酷至極「曾剃頭」
曾國藩雖官至極品,但始終是一個文弱書生帶兵打仗,常被人嘲笑,為克服這一點,他借朝廷之威,以嚴刑峻法管制地方和軍隊,被百姓戲稱為「曾剃頭」。據統計在他管理湖南期間,幾個月下來被殺頭的犯人相當於平時幾年的數量,曾解釋:「嚴刑峻法,確為治國治民的不易之道」。
很多關於曾國藩的書吹捧其為官之道,實則曾國藩大半生都不會做官,無論是前期在湖南還是戰爭時期在江西基本上把身邊官員都得罪,甚至眾叛親離。在湖南曾國藩這種寧願錯殺,不可輕放的政策,嚴重影響了本地官僚權威;在江西,無實權的他到處要軍餉,連他一手提拔的江西巡撫沈葆楨也處處和他對着幹。
正是因為曾國藩性格太過迂直,官場上混得不順利。而且從曾國藩與他身邊湘軍下屬最後的結局也可以看出,在處理人際時曾國藩確實不懂得圓滑。譬如他的手下李元度可以說是他一手提拔,又被他一手打壓;他的得力戰將王鑫最後棄他而去,連王鑫父親都指摘曾國藩害死了他兒子;又比如左宗棠多次與曾國藩鬧翻;一手提拔的沈葆楨甚至直接與曾國藩絕交。
曾國藩老師唐鑒告訴他:「不為聖賢,則為禽獸,不問耕耘,不問收穫」。曾國藩希望自己做聖賢,特別重視自己名聲。在湘軍打下天京之際,他部下曾勸他滿清已經走到末路,不如自己當王,曾在猶豫之際想到後世如評價自己為亂臣賊子,則不過奸雄,難成聖賢,於是解散了湘軍。
這裏讓筆者想起另一位近代湖南人,毛澤東。曾國藩和毛澤東在某些方面非常像,比如勤奮、愛文學、會打仗,但是命運卻大不相同。正如曾國藩自己說:「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毛澤東是盛世創業之英雄,而曾國藩是末世撫危之英雄,後者難免只有心力勞苦的命。
曾國藩窮其一生想再建孔孟周公盛世,但政治上他始終沒有進入權利核心,無論是之前的咸豐還是後來的慈禧,滿人只想維護他們的統治,讓漢人出力,但只能是滿人封王。精神上,無論是戰爭的冷酷,親人生死別離,還是朋友在利益面前的脆弱關係都讓他受盡折磨。
在曾臨死前他留下這樣一段話:「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借唐浩明一句點評,曾國藩的悲劇不在於他個人,而在於他個人遠大志向與那個時代背離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