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頌恆和游蕙禎也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成為香港最無知、最反叛年輕人的代表,但這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並非他們對促進社會改良或某個時代的流行文化作出了什麼貢獻,恰恰相反,他們的「成名」,卻是因為那句侮辱性的言論。
上周,現任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長陳岡,給曾就讀該校的梁頌恆寫了一封信。說母校沒有教梁把「China」讀成「支那」,若早年發現他有口音,英文老師必然已糾正。誠然,從文化上看,源於印度的「支那」本身並無貶義。但隨着日本軍國主義的冒起,開始刻意用「支那」貶辱中國。日本全面侵華時,「支那」風行全中國,被附上對華人歧視、仇恨的意涵。
上周二,日本警察在沖繩民眾反美示威中辱罵其為「支那人」,沖繩警方為此道歉,涉事兩惡警被調職並受到警告處分,沖繩知事斥此言「荒謬至極」,當地媒體籲日本人反思。
「支那」論仿若潘多拉魔盒,言論一開,歷史的幽靈便重返人間。陳校長在給梁頌恆的信中提到,梁「在明知會冒犯大部分香港人的情況下,仍用這個詞語來宣誓」。為何二人會不顧一切?
「支那」論讓我們看到當下一些年輕人對歷史和身份認知的模糊,以及價值取向的極端化。在他們看來,無需了解近代中國歷史和國家的建立過程。在極端本土主義的誤導下,他們的價值和道德取向,卻和他們所不齒的民族主義者如出一轍。
最近,嶺南大學有學生因宿舍噪音問題在網上對罵,雙方出言不遜,其中有本地生罵內地生為「支那狗」。這在宣誓風波後格外刺眼,「支那」論從梁游二人的政治策略蔓延到日常生活中。這很可能讓年輕人誤以為,「支那」是流行詞,甚至帶有梁頌恆所辯解的「時尚」感。但這根本無助於解決現實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