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築青亭」冀利用公共空間,加強鄰里聯繫,將生活空間延伸屋外,令住戶「住大啲」\大公報記者何進昇攝
【大公報訊】記者何進昇報道:港人拚命工作為求一個「安樂窩」,即使是只有百多平方呎的住宅單位,仍然渴市,為善用面積愈來愈小的住宅單位,有建築師在面積150平方呎、樓底增至3.7米的條件下,設計出「用到盡」的住宅單位,以活動書櫃作大門、衣櫃化身樓梯,並在單位之間設公共空間,將生活空間伸延屋外,令住戶「住大啲」。設計團隊認為,放寬樓高限制可以增加彈性,但並非解決住屋問題的長遠方法。
創意青年住屋設計比賽由香港建築師學會主辦、房屋協會贊助,比賽規定參賽隊伍需設計150平方呎的住宅單位,樓底高度則提升至3.7米,較《建築物條例》規定上限高八吋,增加設計彈性。冠軍作品將以一比一形式建造,並與其他決賽作品的展板、模型及影片等,一併於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三月在科學園展出。
「築青亭」團隊以同名作品參賽並勇奪冠軍,團隊將150平方呎單位用盡,以活動式書櫃作為大門,開門後可與鄰居分享閱讀樂趣,床位則設於洗手間上方,連接的樓梯以衣櫃製成。所有傢俬均採用活動式,方便住戶隨時更改傢俬擺位,盡用室內空間。團隊強調,希望讓剛投身社會的年輕人有暫住居所,並非長住,故設計較傳統單位「大膽」。
「築青亭」成員霍歷勤稱,樓底升至3.7米,可增加設計彈性,盡用空間,但長遠並非解決住屋問題方法。團隊花了一個半月完成設計,與超過200名青少年交流,發現年輕人對住屋各有要求,有人喜愛村屋設計,利用公共空間加強鄰里關係,有人注重私人空間,強調個人私隱,故該樓宇低層主要目標是較活躍的青年,單位之間設有圖書館、放映室甚至迷你籃球場等公共空間,希望有助加強鄰里聯繫,將生活空間延伸屋外,令住戶「住大啲」,高層則讓注重私人空間的年輕人居住。
房協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黃傑龍稱,有關住屋概念需有土地才可落實,而且設計涉及建築物條例、地積比等規定,需研究修改《建築物條例》配合,但現階段未能立即將設計實踐,希望先引起社會討論。他稱房協一直扮演「房屋實驗室」角色,未來如有需要,會作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