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羅康錦講解21世紀交通管理的挑戰與對策\大公報記者▉楊州/揚州▉攝
【大公報訊】記者▉楊州/揚州▉報道:巴士、的士、港鐵、飛機,甚至全球矚目的內地高鐵,交通看似僅是便利市民出行及出遊,其背後原理則是促進城市化進程,以及全球經濟發展,讓不同地區的人在最短時間完成交易、交流等。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主任羅康錦教授昨日以《二十一世紀交通管理的挑戰與對策》為題向學生及市民分享交通背後的故事,其有利於市民日常生活及工作,亦為城市及環境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如空氣污染物排放增加等。
羅康錦以蘋果故事形容交通帶來的改變,本港市民能夠買到內地蘋果,原因之一是內地的交通愈來愈發達,既便利亦成本低。「交通發達讓我們的生活水平超過一千年前的皇帝,如唐朝楊貴妃要吃嶺南荔枝的故事,放在現在吃到國外特產就不至於感動流淚。」他續稱,交通發達亦面臨危機,任何區域發展都伴隨着汽車的普及和交通需求的上升,造成交通擁擠,交通事故,以致空氣污染物排放的增加,最終導致全球暖化及能源危機,就上述問題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
羅康錦表示,交通未來發展方向有三點,一是經濟與財政的持續發展,即交通服務供應商能自負盈虧;二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如電動巴士的研發及普及;三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含智能交通系統,交通事故管理等。
問及如何解決香港中環塞車的方案,羅康錦認為,本港較適合電子道路收費,優點是節省使用者的時間,其效益更大,但不受各方支持,主因是市民一時間不能接受免費道路變成收費道路,從長遠來看,收費利大於弊。其他方案不適用於本港路面情況,如單雙號,港人可購入多一部汽車,另一個是限制時段使用,則會影響商業運作,若貨車在半夜落貨,造成噪聲會影響該區市民的休息等。
聖公會李福慶中學盧老師表示,校方今年重視創科教育,故昨天組織學生參觀「創科博覽」及聽講座,讓學生了解更多現今科技發展的現況,學生亦不是走馬看花,須寫相關感受及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