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楊州/揚州▉報道:空氣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但你是否想過,在未來的一天,我們也可以用手機紀錄呼吸的信息,如吸入PM2.5的總量(細懸浮粒子)。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學部及數學系教授馮志雄昨日在「創科博覽2016」,向在場的同學及市民推廣科大將研發出一種能夠紀錄用戶呼吸物總量的空氣監測App,「藉此每年向用戶收取兩元,全港有700萬人口,一年收入達1400萬,可以退休坐等收錢」,記者會後向他確認收費一事僅開玩笑。
馮志雄指出,香港16個空氣質素監測站,收集的數據有限,不足以應付市民的不同需求。他透露,科大計劃兩年後推出一款免費空氣監測App,能夠記錄用戶基本資料,如身體狀況、病史等,配合GPS定位用戶所身處的環境,分析其環境空氣是否符合用戶身體狀態,若空氣質量超出用戶身體所能承受值,會提示用戶及早離開。
他補充,空氣監測App不僅分析環境空氣,亦會記錄用戶一天內所吸入PM2.5的總量,並為用戶提供相關數據及建議。
馮志雄昨日在「創科博覽2016」的科普講座中分享空氣質量與城市化掛鈎,香港作為城市化的一分子,每年約1600人因空氣問題致死。
他多年研究珠三角洲城市化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指出2010年的珠三角洲對比1993年,其入夜溫度並未大幅下降,其中因素是風速下降影響城市降溫。「城市化對空氣質量影響有明顯趨勢,多於100萬人口稱之城市,1900年符合條件的僅16座城市,50年後增至74座,到2011年達到442座,當中大多數是亞洲區,更以中國為主,而空氣質量愈來愈差。」他指出,內地自2013年對空氣問題有新的認識,開展PM2.5監測和研究。
對於改進本港的空氣質素,馮志雄認為,不僅要解決本地街區尺度的優質空氣質素,可以深層次理解局地、區域以至全球污染源貢獻,甄別出最為有效的減排策略,而本港的空氣問題不僅是自身,亦與珠三角洲有聯繫,空氣污染物是從北往南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