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又至,不獨臘肉專美,菜式添陳皮,化痰止咳,蒸肉煮湯皆好。大廚好友,特色餐牌加入三十年陳皮,配鮮鴨膶腸夾乳豬,豐腴香脆;連桃膠燉津梨,溫潤滋養;搭話梅煮山楂茶,消食生津。
陳皮食用,早見於明代《遵生八箋》「洞庭湯」,材料只用陳皮、生薑,煮法如下:「將薑與橘皮同醃一宿,曬乾。入甘草末六錢,白梅肉三十個,炒鹽五錢,和勻。沸湯點用。」「橘皮」指「陳皮」,生薑與陳皮混和同醃一晚,後曬乾。加入甘草末、白梅肉、炒鹽拌勻,用時熱水沖開泡飲。
陳皮同見明代《普濟方》記「調中湯」,有「治胃氣虛,不欲食,四肢重,短氣,調和五臟,並療諸病」的功效,材料有陳皮、切細薤白、枳實、大棗、粳米、香豉,「薤」又名「蕗蕎」,「薤白」就是白色部分,現多見醃成「蕎頭」。詳言:「枳實、陳皮、棗,以水六升煮薤,得四升。內諸藥。煮取一升半。適寒溫得中,分服之。」枳實、陳皮、大棗、薤白,先煮。添粳米、香豉再煮,令水少,涼熱適中後,慢慢飲用。
另見朝鮮古書《醫方類聚》,所記中國古代醫方「法製陳皮」,可「消食化氣,寬胸利膈」,不限食量、時地,可「細嚼咽津」,材料有陳皮去穰切條,茴香、青鹽、炙甘草、乾生薑、烏梅肉、白檀,做法是陳皮以外的材料,磨作細末。取部分藥末加水,慢火煮陳皮至極軟,稍烘乾,後「別用乾藥末拌勻,焙乾」,隨時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