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無論其政治立場和觀點如何,都懂得把情緒的宣泄和理性的判斷區別開來、把一廂情願企盼和腳踏實地努力區別開來、把天馬行空想像和高瞻遠矚進取區別開來;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城市。
今年6月4日,香港至少有這樣三件事是值得注意的。
情緒宣泄毫無作用
第一件是哈羅香港國際學校向家長發通告,表示該校一年級至五年級的「初級班」(Lower School)學生,至今是以繁體字或簡體字學習中文,校方認為有關「雙軌制」不是對學生最有利,因此決定2019年8月新學年起,「初級班」只以簡體字教授中文。通告稱,校方明白現時環境令人認為學習繁體字較理想,但是學校需要為學生準備,令他們有充足的語文讀寫水平應付「2047年的香港」。
第二件是香港中聯辦在當天下午召開領導班子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並研究貫徹意見。
第三件事是當晚支聯會舉辦活動,自稱有115000人參加,較去年多了5000人,警方公布的參加人數則是17000,比去年少1000人。
第三件事和第一件事,是情緒宣泄和理性務實的對比,第二件事則是積極進取的示範。
有一種觀點:29年前發生的事件,而今只有香港一部分人一直記住,是香港獨特而彌足珍貴之處。持這種觀點者應當換一個角度問:為何止有香港部分人一直以29年前事件來攻擊國家,而忽視國家在這29年裏大步向前?為何全球其他地方華人沒有如他們般看待中國40年改革開放發展進程的曲折?自以為真理在手,卻是偏執於情緒。情緒可以出詩歌,卻不可能造就社會進步。
不久前,因為某一篇關於香港人母語的論文,反對派再次攻擊國家。作為時事評論員,筆者沒有參與同反對派的爭論,因為那是無事生非。
今年5月18日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輝在《明報》發表《適得其反的母語教學改革》,稱:「嚴格意義來講,絕大多數港人的母語應是以粵語為口語、以現代標準漢語為書面語的中文。這就叫『一語兩制』:一個母語,兩種形式。筆者是湖北人,自幼習得的母語就是以湖北話為口語、以現代標準漢語為書面語的混合體。所以,『大多數港人的母語是中文』這一說法是對的;而『大多數港人母語是粵語』的說法則不正確。」
李輝批評:「香港母語教學改革失敗的真正主因,還在於教育主管部門對母語、母語教學,以及整體語言教育政策既沒有長遠、科學的規劃,也沒有客觀、可信的實證研究。決策草率、實施倉卒,效果適得其反。」亦即是說,錯不在母語是中文,錯在使用中文為母語的方法。
這是專家的意見,反對派情緒化言論與之對比,高下立判。
哈羅香港國際學校6月4日的通告,則是基於務實而前瞻的判斷,為香港下一代謀。其實香港已有多所國際學校推行「簡教中」──有22所學校的英基學校協會,除了啟新書院,全部使用簡體中文授課;耀中國際學校以普通話和繁體字教授中文;漢基國際學校以繁體字教學,簡體字教學用於初級班、學過簡體字的學生和特定教材。
國際學校的辦事者,也許是因為沒有本地反對派人士的偏見而顯得理性務實進取,至少明白香港必定逐步與內地融合。
今年以來,香港中聯辦顯著提高了透明度,一是及時公布中聯辦領導班子會議信息,二是開始組織對香港社會開放的活動。新做法是適應「一國兩制」與時俱進。
適應「一國兩制」與時俱進
有一種觀點:國家領導人涉港指示對香港有意義,關於國家大局的意見則可以與香港無關。
根據這樣的觀點,中聯辦領導班子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港24名兩院院士信的重要指示,同香港有關,向香港社會公開是合適的;而習總書記在「兩院」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不必向香港社會宣講。這種觀點是完全錯的。
第一,香港從回歸祖國那天起就已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央就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
第二,習總書記批示在港24名兩院院士信,有關方面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體現香港科研力量是全國科研力量一部分;國家科研資金過深圳河,具有突破性意義。
第三,中聯辦領導班子會議提出,從五個方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一是不斷加深對創新驅動發展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把支持特區政府發展創科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推動和配合做好中央對港科技政策供給,努力實現中央惠港科技政策在港「上岸、落地、落實」;三是充分發揮中央支持香港創科發展體制機制的作用,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四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發揮好香港在提升國家科技事業國際化水平中的作用;五是深入貫徹人才是第一資源方針,吸引凝聚國際高端人才,支持特區政府大力培養培育香港青年創新創業人才。
這一切推動香港務實進取。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