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母語」之爭危言聳聽 辨清事實勿墮陷阱\梁振輝

時間:2018-05-08 03:15:40來源:大公網

  對一些專有名詞,因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人士產生不同的見解,何足為奇;可當涉及爭議時,所依據的,不是那些懷着某些目的經常在社交平台上「抽水」的公眾人物所表達的意見,也不是自稱或人稱的專家或學者的個人或片面的理解,而是那公認的權威來源。

  以近幾天在社會上廣泛熱議的兩個詞:「母語」、「方言」為例,中文意思得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台灣地區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也具高度的參考價值;英文意思則要看《牛津大字典》或《劍橋大字典》了。

  《現代漢語詞典》對「母語」的定義: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對「方言」的定義:只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語言。《劍橋大字典》:Definition of  mother tongue: The first  language  that you  learn  when you are a  baby;Definition of  a dialect: A form of the language that is spoken in a articular part of the country。

  上述所載的權威之言,除了所屬單位具權威性外,內容也相互脗合。有了這些有力的依據,「粵語是否母語」的答案已擺在眼前——粵語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的「母語」,而土生土長須附加父母為廣東人這個條件。

  對外國人及非說粵語的中國人而言,大多只曉得普通話的存在,對於其他多如牛毛的中國方言,就算是據非正式統計全球有一億多人說的粵語,也認知不足。此情此境,身為中國人直認普通話是「母語」無疑無傷大雅;一如身為中國的香港人,直認是中國人乃不爭的事實一樣。再說,說粵語是「方言」並不含貶義,亦絕無把粵語降格。

  作為站在「粵語保育及傳承」最前線的筆者,香港人對粵語如何的鍾情,筆者自是感受良多。對以下的坊間傳言:「識講廣東話嘅人真係好犀利」或「月是故鄉明,粵語好鬼勁」。筆者有以下的回應:「咁你話我知,粵語有幾勁?」

  沒錯,對於屬於自己的東西倍感優越自然不過。不過,過火了就是「自戀」,就是鼓吹「大粵語主義」,給中國文化的共融築起了一道屏障。是故,真正愛粵語的香港人、大專界相關學者、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應同心合力,讓粵語最具蘊涵一面展現出來。如有人把「粵語是否母語」這個課題無限發酵,只流於捨本逐末、撩是生非了。

  筆者在此呼籲:從今天起,香港人毋再捕風捉影,那些「推普『壓』粵」,甚至「推普『廢』粵」的言論,有危言聳聽、製造社會恐慌及矛盾之嫌,是鞏固不了粵語在香港的地位的,唯有「推普『保』粵」才最實際不過。

  往後,香港人所背負的使命大抵是:弘揚漢語,光耀中華;保育粵語,傳承寰宇。說白點,就是「毋挑爭拗、多幹實事」,你懂的!

  《粵語解碼》、《粵語講呢啲》專欄撰稿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