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泛民」議員正確認識國家應是「必修課」/葉建明

時間:2018-04-23 03:15:39來源:大公網

  今次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有九名「泛民」議員參加,其中包括「泛民」的主席級人物。社會對此反應正面,希望「泛民」議員能夠走上務實的道路,不要再「盲反」、為反對而反對,真正把心思放在香港發展、市民福祉上來。

  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回歸進入第三個十年,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這不會以某些個人或者某些小團體的意志而轉移。特別是自從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後,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戰略,規劃可望下月出台。而且,在考慮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國家顯然為香港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有利位置,香港融入國家將進入提速期。

  就香港自身利益而言,融入國家也是必然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很難再承載不斷發展的經濟社會與人口,加上經濟對內地的依存度日升,民眾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包括住房、就業上升空間、創業環境等等),香港要想「閉關鎖島」,無異於痴人說夢。

  那麼,在大趨勢下,香港如何融入國家,如何在「一國兩制」下保持和發揮自身優勢,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着眼,就應該是治港者們、包括立法會議員們應該深入研究的方向。

  香港回歸以來,人們一直評說香港缺乏政治人才——這不怪港人。港英時期英國人不可能在借來的時間和借來的地方幫助培養政治人才。但是,回歸20年後,我們看看今天的政治人物,具有大格局視野的實在不多。從立法會看,「泛民」議員對於一些本地議題或許還有研究,但對於香港發展的大方向、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重大戰略性的決策,「泛民」沒有可資借鑒的研究。沒有大格局,沒有眼界,何言政治人才?

  對於「泛民」議員而言,可能還得加上意識形態的桎梏吧,「逢中必反」、「為反而反」的立場,阻礙了他們對世界的正確認識,他們也不願意了解自己的國家。多年來,無論是中央還是香港社會,都希望他們能多增加對國家的認識和了解,以便在香港事務上能做出符合客觀的判斷,能成為推動香港利益和香港長遠發展的正能量。

  遺憾的是,即便是中央部門主動提供了解途徑,但「泛民」議員只把到內地參訪當作「做秀」機會,讓市民看在眼裏,像嚥了一個蟲子那般不舒服。

  對國家的了解並不那麼容易。即便不是戴着有色眼鏡,也不是那麼簡簡單單。國家幅員廣闊,有56個民族,接近14億人口……如果囿於一己之見,就可能出現盲人摸象的局面。認識中國,不僅需要縱向,需要橫向,也需要全面認識。國家的發展實在太快了,經濟、社會,乃至觀念的改變,遠遠超越了一般的感性認知,因此,今天認識國家還必須加上「與時俱進」這個熱詞。

  這次議員訪問大灣區,希望是「泛民」議員了解國家發展、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步。畢竟大灣區建設規劃方案即將出台,但香港如何融入這個灣區才剛剛開始。

  了解香港向前發展所需

  大灣區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與其他世界級灣區比較,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口聚集、建成區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方面的差距不大。但在國際影響力、服務功能、創新能力、環境品質等「軟件」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些都是香港可以發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灣區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還有三種貨幣)、四個核心城市這樣的「一二三四」的特殊格局,這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顯著特點和優勢,也是協同融合的難點所在。如何實現區域協同機制健全,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暢通便捷,全方位流動,消除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打破行政地域壁壘,將是灣區建設的關鍵所在,這也將是「一國兩制」所面臨的新實踐。

  作為立法會議員,認識國家,了解大灣區建設,才能理解「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邏輯關係,而不囿於香港的「一畝三分地」。以高鐵「一地兩檢」為例,這是香港以前沒有過的新鮮事物。廣深港高鐵建成對於香港實現「一小時生活圈」意義重大,目前香港討論較多的港人到大灣區置業,解決港人香港住房的窘況一事,與大灣區交通快捷關係甚大(香港工作,灣區生活)。

  高鐵「一地兩檢」是解決效率問題,是在大灣區經濟趨於一體化下的兩地合作模式。希望議員們到大灣區實地考察後能有切身感受,用與時俱進的態度,在符合「一國兩制」原則和基本法的前提下,讓法律適應香港社會向前發展的需要。

  如果「泛民」議員是真心為香港,那麼請放下成見,認識國家、認識大灣區建設的方方面面。畢竟,為反對而反對,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香港都沒有出路,市民並不樂見!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