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要用錢利誘或懲罰孩子
用錢收買或懲罰孩子是一個很容易落入的陷阱。如果我們正是這麼做的,那麼我們應該重新考慮一下這樣做的後果。下面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一:女兒不打掃她自己的房間的唯一辦法是,停止給予零花錢。孩子做點家務,不應該給報酬。因為這容易給他們造成一個錯誤印象,似乎做什麼都會得到賞金。但是,如果孩子做出了額外的貢獻,就應該讓他們體會一下得到獎賞的快樂。要提醒孩子,身為家庭一員,協助大人做家務本是應該的。
例二:只有我們答應默書一百分給50元,兒子才肯溫習。一個孩子應該知道,學習不是為父母,也不是為金錢。取得好成績便得到父母獎賞的孩子,在於做好一件事情之後,很難體會到快樂。所以,應該盡量用擁抱、親吻、口頭表揚等方法,務求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例三:「再給你十元,但是不能告訴你媽媽。」偶爾多給孩子一點錢,無可厚非。但是,要是父母用錢去收買孩子的愛,看誰給孩子的錢多,最終可能會導致家庭不和。
5. 讓孩子了解家裏的經濟情況
讓孩子認識家庭的經濟情況是很重要的,但不必讓孩子知道家庭預算的每項細節。告訴孩子,對家裏的經濟情況要保密,不能到處亂說。
孩子長到七至八歲時,不妨全家人召開一個家庭財務會議,父母在當中要談談家裏的開支問題。這不僅讓孩子了解家裏根據收入來決定支出,而且有助孩子體諒及孝敬父母。例如,孩子同意協助父母做點家裏打掃執拾,父母就可以多點休息時間。關鍵在於能否引發孩子主動提出。
6. 讓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勞及學會感恩
如果孩子不知道家裏的錢是怎麼賺來的,這會在他們的頭腦中失去背後父母辛勞工作賺錢的印象,從而產生感恩的心。如果孩子已經上小學,那麼可以告訴他為生活而工作是怎麼回事。有可能的話,選擇一天帶着孩子去上班。要是工作量不大,還可以帶孩子看到社會街角中辛勤工作的清潔工人打掃的情況。筆者也曾經帶女兒看看餐廳後巷一位婆婆洗碗的情境,至今廿歲的她還是印象深刻。
培養勤儉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還需要用智慧多於用感情來引導孩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逐漸體會勤儉的重要性,能做到每花一分錢學會多一分思考時,我們的努力便得到應有的報償了。
(作者為前任小學校長、現任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兼培訓總監及華人家族傳承研究所研究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