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東英投資執行副總裁李煒表示,中國的私募基金大體上有四類「出海」理由 大公報記者毛麗娟攝
【大公報訊】記者毛麗娟深圳報道: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招商引資大潮後,中國已從一個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面臨着兩個方向的升級:主動投資於全球市場;為全球投資人管錢。第12屆中國(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論壇上,香港東英投資執行副總裁李煒受訪時指出,上述兩個變化是一個勢不可擋、不可逆的趨勢。「國內私募管理人選擇開展海外業務,最重要的就是時機,須注意在策略和市場方面的擇時。」此外,「出海」後,國際化發展要求投資人具備全球投資觀。
據李煒介紹,中國私募基金大體上有四類「出海」理由:第一,已在海外的資金(投資人)需要管理人;第二,發現市場窗口急需入市;第三,投資策略需要境外產品或境內外產品配合;第四,公司發展的戰略需要。「前述一二種類型,屬於短期急切需求發展產品;而三四類,則是長期而言的全球化業務布局。」他續稱,是做短期的事情,還是做長期的事業,管理人應該從自身的優勢出發認真考慮。一旦戰略部署確認,後面的落地工作是一步到位,還是分幾步走都是可依靠海外專業機構執行的具體事務。
隨着行業的升級、競爭的加劇,私募投資人的成熟和需求的分化,海外投資本身雖不是必須,卻也成為一個掌握在專業管理人手中的選擇權。李煒表示,「出海」後,國際化發展要求投資人具備全球投資觀,能夠對接國際遊戲規則(產品結構、法律語言、安全性等),具有合規架構的基金業績紀錄,保護投資人/保護管理人的基金治理(合規、運營、風控),以及管理人團隊「上可傳情,下可達意」(既能用中英文專業語言向投資人表達理念和策略,又能夠將策略原則落實執行在交易中)的能力。這些要求會進一步促進私募的規範化發展。
警惕稅務風險
李煒同時提醒,私募「出海」有三方面事情需要重點關注。首先,時間意識方面。私募需要預留足夠的準備時間,不同基金架構不同但通常需要三至四個月準備。如申請香港資管牌照則需要準備九至十二個月。先拿牌照,還是先發基金,是私募出海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其次,資金成本方面。私募選擇什麼梯隊的基金行政服務商,價格差別很大;離岸、在岸律師是否都需要配備;不同基金架構本身也有成本差異。但原則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管理人最急需解決的需求。
再次,風險方面。基金公司稅務、管理人公司稅務、基金獨立董事制度等方面都包含不確定性。如統一報告標準(CRS)稅務信息交換對於中國公民在海外投資的稅務影響等問題,隨着新的市場變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從而相關的處理方案也需管理人與專業機構探討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