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為了遷就香港特區政府與社會的缺乏遠見和魄力,自十九大報告後中央甚少提出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改為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的交流合作。這應該是考慮到回歸後香港發展遲緩、經濟沒有升級轉型,因此藉珠三角九市的急速發展來拉動香港經濟,發揮香港現有制度與經濟競爭力的優勢。當然,廣東省及珠三角地區的發展也離不開「一帶一路」這重大的經濟戰略,中央政府更不會將港澳排除在該戰略外,只是重點不同,主次關係有別。香港或許要先借珠三角發展的東風,重拾經濟社會發展的上升軌跡,才可以更有力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有所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省主導統籌整體發展,該安排是根據內地政策制訂習慣使用的頂層設計方式,制定大框架和方向後,再逐步細分和具體分工。當然港澳亦要配合中央政策,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貢獻自身力量。另一關鍵是粵港澳三地關係,珠三角發展不會捨棄港澳,港澳要重拾發展也離不開珠三角。大灣區的規劃便是將港澳納入合作框架,並非像以往般依靠效果和作用有限的協調合作機制。
香港特區一直都是國際有名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政府近年亦積極推動本港發展旅遊業、科技創新產業、國際仲裁中心等新興產業,但往往是「只聞樓梯響」,未有詳細政策內容。即使是固有優勢產業,政府亦欠缺新思維,例如金融中心,香港一直集中於股市、與股票交易相關的金融服務、房地產信貸,這明顯是廣度與深度都不足,發展步伐落後上海、深圳;同時,香港亦缺少怎樣在適當風險管理之下,在金融服務方面與內地及國際市場連接的構思與規劃。
世界上多個國際金融中心已長期依價值鏈架構作跨地域經營和發展,而國際金融交易一半以上涉離岸金融服務。環球金融海嘯後,國際離岸金融服務進一步緊密地與倫敦和紐約兩個系統整合,但香港的金融中心規劃既缺少人民幣國際化的布局,也與深圳前海的離岸金融服務發展脫節,今年開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一帶一路」國家和企業債券,也開始侵蝕香港早有卻長期停滯不前的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市場。
航運業方面,香港海上航運已日漸衰退,與深圳、廣州的突飛猛進形成強烈對比。陸路方面,近年興起的中歐鐵路貨運班列、中亞班列、中越班列等香港也沾不上邊。空運方面本港目前仍佔有一定優勢,但機場規劃第三條跑道時全無區域發展概念,未有考慮深圳寶安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和第二機場;廣州白雲機場興建第四、第五條跑道及建造新機場所形成的競爭劇增、空域不足的壓力。
至於貿易,香港本地市場細小,但業界以至政府卻沒有考慮如何打通珠三角龐大消費市場的政策和規劃,就連電子商貿香港亦視若無睹,社會與部分政客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打擊水貨客這個偽議題(實質是針對香港與內地合作的政治行為)。
粵港澳大灣區的具體發展規劃暫時仍未出台,但困擾香港多年的轉型升級乏力問題應以此為契機徹底解決,在思想、政策和制度上創新,不能因循地沿襲英殖時代的那一套。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